“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一句俗語,道盡人生奮斗的深切體會。文化苑布展全面展開后,獻堂會長一刻也不曾放松。一方面指導推進彰德門和始祖堂的布展施工,一方面繼續(xù)推敲琢磨與西安遠航公司達成的布展框架,以打造彰顯德文化特色的家風傳承教育基地為目標,一個堂一個館地提煉命名、調(diào)整內(nèi)容布局和詳略搭配、設想多樣化的布展形式,力爭不留或少留遺憾。同時,一直與遠航公司保持溝通交流。
其實,遠航團隊自2024年11月28日與獻堂會長經(jīng)反復研討確定了文化苑布展基本框架后,也一直沒有消停。他們分工合作,對康氏文化研究會前期準備好的30萬字的展覽資料認真閱讀、梳理、討論、分類,并嘗試進行各堂館具體展覽內(nèi)容的布局分配。不做不知道,真的開張布展時,他們都覺得難以下手了。三十萬字的文字資料,怎么有條有理、邏輯清晰、結(jié)構(gòu)緊嚴、層次分明地分別在四堂八館里有序展出,實在難以下手。他們幾經(jīng)討論,張禮智館長與許志峰經(jīng)理決定,還是再赴南陽,到研究會細讀康氏族譜,并與獻堂會長共商布展具體思路。12月25日上午八時,許總、張館長、王小軍等一行五人開車出發(fā),中途簡單用過午餐,下午1:30抵宛。
獻堂會長熱情接待遠航公司的一行人員,大家在辦公室坐定,稍事休息,便話入正題。許總和張館長說明此行的任務,就迫不及待地進入工作狀態(tài),要會長帶他們到研究會閱讀族譜。會長笑道,上午已通知研究會管理人員做好準備,馬上就把譜牒搬到辦公室隔壁的會議室,那里寬敞,大家可以坐下靜心審閱。說話間,即見幾位工作人員或提、或抱地帶著成箱、成套的康氏族譜走來,張館長一行便起身隨之來到會議室。桌上擺有成摞的線裝黃紙舊卷,也有專用樟木箱裝存的支系套譜,還有裝幀一新的當代編纂,大家各自挑選后,皆拿出隨身所帶的筆記本和筆,捧譜端坐細閱、摘記。就這樣,他們五人專心致志,連續(xù)兩天全身心投入閱譜,午飯、晚餐,都是催了幾遍才起身去飯店。獻堂會長也總是在席間,回答他們提出的疑問,一起研討文化苑的布展細節(jié)。
27日上午,獻堂會長帶研究會有關(guān)人員,在會議室與遠航一行同志舉行座談,就他們閱譜發(fā)現(xiàn)的幾點疑問和文化苑布展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面對面討論和解答。他特別指出,研究會收存的《江西泰和康氏族譜》和《周宗衛(wèi)世家康氏志譜(山東費縣)》是康氏家族最珍貴的兩部康氏通譜,她們分別系統(tǒng)記載了康氏自始祖康叔以下十一世衛(wèi)莊公康楊、公子康翿開枝散葉的兩大支干傳承至今的百余代繁衍發(fā)展,這符合康氏自始祖康叔迄今三千余年的歷史。尤其是費縣譜,里面保存有傳世已久的康氏文化寶貴信息,諸如展示康叔高功劭德的圖畫和文字記載,以及彌足珍貴的“衛(wèi)康叔陵墓記”等等。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兩譜都存在一共性瑕疵,皆有言康氏因“謚”而氏,這一結(jié)論顯然是自相矛盾,不符史實的。關(guān)于布展設計,獻堂會長在介紹了彰德門、始祖堂的布展構(gòu)想后,重點談了其他三堂和八館布展設計要求,強調(diào)要突出“德”之主旨、明晰各堂館展示內(nèi)容的內(nèi)在邏輯線索和層次關(guān)聯(lián)。并就原擬的“周德潤澤”和“筑夢中華”與大家商議,建議大家都要進一步細心推敲,提出更貼切、更著實的命名。10點半,張館長就此行作了總結(jié),向會長表示,這一趟收獲頗多、印象深刻,回去后就要集中力量、全面鋪開,盡早拿出布展方案,再與研究會溝通交流、修改充實。
因為張館長下午還要參加西安那邊的活動,他們即于11時與會長握手告別,乘車返程。(28日,會長經(jīng)反復琢磨,提出“祖德潤澤”和“家國情懷”命名,達成共識)
(作者:康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