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寄遙(1880~1968)名炳勛,字寄遙,法號法真,自號寂園居士。陜西臨潼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入關中書院讀書,畢業(yè)后關中書院改為陜西第一師范學堂,康留校任教。三十二年(1906)后任西安八旗中學堂教習、西安城區(qū)查學委員。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入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求學,1911年回陜參加辛亥革命,任陜西軍政府財政司次長;同年還在國民黨秦支部任文事科干事。1913年主辦西北大學預科,任校長。1914年因袁世凱勢力控制陜西而脫離仕途,轉而發(fā)展實業(yè)。起初,他準備開辦紡織廠,曾往來于京、滬及各大商埠調查,又赴日本考察?;貒笤谏虾V骶帯秶耠s志》月刊,為發(fā)展西北工業(yè)大聲疾呼。不久,康又在上海租界內主編《正報》,追隨陳獨秀宣傳社會主義?!墩龍蟆吩猱斁植榉夂?,康的政治希望再度破滅,在陜發(fā)展工業(yè)的計劃也一再受挫,使他陷入消沉與迷惘之中。1921年,康在上海結識印光法師。經(jīng)多次交談,康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并于當年正式皈依佛門,成為一名佛教居士。同年,康回到陜西,開始振興陜西佛教。他在研習佛經(jīng)的同時,聯(lián)合路禾父等居士,在高僧聰慧、顯通、智海等人的支持下,多方聯(lián)系,于1927年11月成立了近代西北地區(qū)第一個佛教居士組織--佛化隨刊社,次年更名為佛化社。佛化社設董事會,康和張鳳翙、程潛等先后任董事長,宋聯(lián)奎、朱慶瀾、寇遐、丁德隆等曾任副董事長。康由董事會推選為社長,一直連任,主持社務。在籌辦佛化社的同時,康還在諸多同仁的配合下創(chuàng)辦了《佛化隨刊》。各地高僧及佛教居士踴躍投稿,康亦經(jīng)常撰文,闡釋佛教經(jīng)典教義,開展地方佛教研究。他在該刊發(fā)表的《破除迷信》一文,對佛教義理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將其與佛教以外的唯神、唯我、唯物等學說進行對比,認為佛教不是迷信?!斗鸹S刊》出版逾百期,至1948年停刊,在全國很有影響。除此之外,康還編《陜西佛教復興新紀元》《陜西七年來的佛教》《印光大師特刊》《太虛大師弘法??贰镀矶\特刊》等書刊十多種。在辦刊弘法的同時,康還主持編印許多佛教經(jīng)籍及歐陽竟無、韓清凈、呂微、王恩洋、印順、太虛、丘希明、周叔迦、虞愚、蔣竹莊、諦閑、持松等佛學大師們的論述和講義數(shù)十種。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為南北交通阻隔,陜西及西北佛界一時購買不到所需的各種佛經(jīng),康主持刻印的數(shù)十種經(jīng)本,滿足了各地的需要。
早在1921年,康即與陜西佛教會定慧和尚、高戒忍居士聯(lián)名邀請?zhí)摯髱焷黻兒敕?,未能實現(xiàn)。次年,又請李桐軒居士赴漢口敦請?zhí)摚m因太虛開辦武昌佛學院而無法前來,遂由漢口華嚴大學教授妙闊法師來陜弘法,這是陜西近代延聘法師來陜講經(jīng)的開始。1928年,康又從寧波請來華清法師講經(jīng)。1931年,康與陜西省主席楊虎城商洽第三次邀請?zhí)摯髱焷黻?。太虛在西安兩月余,始終由康陪同,先后在佛化社、民樂園、十七路軍總指揮部以及各寺院和各學校講經(jīng),聽眾甚多,影響很大。1933年康邀請青海何袒校喇嘛來西安為四眾傳授密法,成為陜西近代弘傳密法的開始。次年,又邀請上海祥瑞法師來佛化社講經(jīng)。祥瑞住社數(shù)月,除講經(jīng)外,還發(fā)起成立了西安婦女觀音會。1937年,康邀請江蘇無錫超一法師來陜,與佛化社共辦護國消災法會。1938年后,喜饒嘉措也幾度來佛化社講演。康在興辦僧伽學校方面也作了許多努力。1930年與華清法師合作在佛化社內設立佛學講習所,由華清法師主講,陜西的高僧及康等居士分別任課,這是陜西近代興辦僧伽教育的開始。1931年,康與朱慶瀾、李福山、唐慕汾、江能瑞、路禾父、雷仲南、俞嗣如諸善長共同發(fā)起成立慈恩學院,聘太虛為院長,康為董事之一,主校務之職。與此同時,康又配合朱慶瀾同李組紳、崔獻樓、路禾父、楊叔吉、高戒忍等居士一起,協(xié)助太虛法師、華清法師、月溪法師在興善寺開辦佛學養(yǎng)成所。193 9年冬,康與朱慶瀾、楊叔吉、郭佛心等居士,共同贊助大興善寺方丈心道法師成立興善佛學院。1941年與太虛法師商定擬辦世界佛學苑巴利文學院于西安大興善寺,1 945年在西安大興善寺設立巴利三藏學院,特聘善歸法師專講巴利文,康與楊叔吉、高培支等人為兼職教師。上述僧伽學校為陜西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學僧,溝通了陜西佛教與全國佛教的聯(lián)系。
康寄遙在社會慈善事業(yè)方面也盡力為之。他曾擔任華洋義賑會陜西分會會長、華北慈善聯(lián)合會主任監(jiān)事等職,長期主持陜西賑濟工作。他所主持的佛化社既是一個佛教居士團體,也是一個佛教慈善機構,曾興辦百善成就會,社內還附設有醫(yī)藥室及育幼園、貧兒園等,收容各地孤兒;與佛教會合辦難民收容所,收容大批難民;災荒年份,還經(jīng)常派人到災區(qū)施粥飯、施種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康主辦的佛化社繼續(xù)開展活動,他從事的佛學研究繼續(xù)深入進行。1950年,康主持召開佛化社社員大會,修改章程,重組董事會。1952年3月康繼續(xù)任佛化社董事長兼社長。1955年3月當選政協(xié)西安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9 56年至1958年寫成《陜西佛寺紀略》手稿。該書從位置、沿革、宗派、國際關系和現(xiàn)狀五個方面對關中地區(qū)26所重要佛寺作了詳細介紹,為人們提供了關中諸寺明晰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填補了明清以后陜西佛寺歷史的空白。1963年6月,康經(jīng)過六年半的辛勤筆耕,又完成了《陜西省民族宗教志》佛教部分的手稿,包括沿革、宗派、人物、經(jīng)典、寺院五部分,為人們研究陜西佛教史特別是陜西現(xiàn)代佛教史提供了珍貴資料。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1958年后佛化社被關閉,康本人受到不斷的批評與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康更受到迫害與摧殘,1968年含冤去世。遺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