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序記: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尊祖與敬天同也。自吾始祖恩忠公迄今,300余年,已15世有余矣。發(fā)展興旺,族人眾多,支脈繁繁,遍及全國或僑居海外,實吾族之幸也。吾族歷無族譜,只以“恩民國維士,文麟萬興廷,鵬元鴻貴寶,榮喜玉連成”二十字輩列其等級,只能歸其宗,不能認其祖,豈不憾哉!
茲立譜,重在“弄清脈系,縷順關系”,使其歸宗認祖.家之有譜,可尊祖、敬宗、收族、匯支脈于一源,傳之后嗣。族之有譜,可區(qū)別老少長幼,遠近親疏,防后嗣混亂成患矣。
據先世軼事相傳:康氏鼻祖是小云南人氏,后不知何世何故遷入山東半島,在萊陽附近創(chuàng)建了康莊。吾恩忠公,就在此地所生所長,成年后與馬家河馬氏配偶相依。膝下有三子:長子體民,次子德民,三子樂民。吾祖自是以來,皆業(yè)農。敦厚循禮,重恥重志,克勤克儉,累業(yè)不絕,頗有發(fā)展。三子成家立業(yè)之后,兒孫滿堂,大家大業(yè),日趨盛旺。恩忠公逝后,時逢明朝末年,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努爾哈赤作亂,荒年、戰(zhàn)亂成災,加之朝廷官僚索刮,民不聊生。伯仲叔三人,分居守業(yè)未成,以賣勞力糊口,生活非常艱苦,度日如年?;是宥ǘ?,稍有安歇和緩,又順治八年強制撥民,被迫徙至東北滿清之地。一支落居在遼寧省鳳城一帶;一支失散,至今不知下落;吾祖德民公落居在遼河西岸的綏中縣內中后所。仍繼父志,帶領兒孫們墾荒創(chuàng)業(yè)數十載,又人興業(yè)茂矣。約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由三世祖國英公之子---四世祖維新公和維秀公率先跨入遼河東岸海城境內,先落居于白石寨一帶(以白石寨祖塋墓碑為證)。嗣后,因地面狹窄,影響發(fā)展,又由維新公長子--五世祖士儒公和維秀公之次子—五世祖士鳳公共同徙至王鐵屯落戶;士龍公仍留居在白石寨,士俊公后來遷居到營口一帶。隨后而來者,有士龍公和士俊公之子孫,均混住在王鐵屯。后又逐漸擴居到康家打谷場,因此地無異姓居住,則起名叫“康家臺”。士鳳公長子—六世祖文科公分居在后雙臺子。
故:海城康氏家族直系高祖是國英公;王鐵屯、康家臺和后雙臺子康氏家族是分支同根之宗族;而后雙臺子康氏家族之高祖是文科公。
文科公與南屯張氏配偶相依,膝下有三子:長子麟玥、次麟鳴、三麟秀。都在后雙臺子定居,皆業(yè)農。據說,三公各有四子,共十二門后裔。道光16年分家,長子麟玥家居坐落在東,次子麟鳴家居坐落在西,三子麟秀跟文科公居老宅院,坐落在村小河南岸中街,曰“老院子”。
從坐落在后雙臺子始祖文科公創(chuàng)業(yè)迄今,二百余年,又已十余世矣。后嗣宗脈繩繩,子孫重重,人才濟濟,士農工商者倍出。部分徙出湮遠久居,大多數仍居故里,彼此往來甚少。徙出者,不明宗識祖者多;居于故里者,不明宗識祖者多為少壯。愧對祖宗。
筆者在幼稚和攻讀時,慈母曾叮囑:立事后,要為后雙臺子康氏家族撰寫一卷“族譜”;有些族老也曾托囑此事,受命不敢違也。少壯時,忙忙碌碌,荒荒數年,未曾為之。時已耆老,又腦血栓病纏身,行動不便,記憶恍惚,不保終日,稍一疏忽,再遲數年,老者已盡無詢,夙愿不能還,導致宗派淪亡,安得而不急也。興念提筆而寫之。
此舉,敢謂繼志,解意,述事,無愧前人,亦以孝宗敬祖,親我族姓而爾矣。留后裔觀譜而興思,亦以能承先啟后耳。
字輩:恩民國維士,文麟萬興廷,鵬元鴻貴寶,榮喜玉連成。
20字輩用完后,后雙臺子康氏家族用以下20字輩:益志常新立,功祿權昌存。光宗耀堂威,圣聲宜鳴華。
王鐵屯字輩:有兆海憲德,迪景振克東。繼世安永向,晉啟久長昭。
——十三世 敬業(yè)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