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縣加樂鄉(xiāng)康氏依據(jù)1999年所修的《族譜》得知,遠忠公為德馨公三子,其子興貴,孫福榮、福倫,他們屬加樂支系。遠忠公去世后,其妻王運蓮改嫁到高縣文江鎮(zhèn)黃泥坳康家,其子興字輩、孫福字輩,皆同高縣慶符支系字輩,而不同于加樂康氏支系字輩,并且近100年來互相都無族務(wù)聯(lián)系。那么,康興貴到底是哪一支康氏,自然就成了一個值得探詢的問題。為了弄清楚康興貴的支系歸屬,我們加樂康氏在高縣分會會長康順仁的親自安排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終把這一問題澄清。
2015年6月,我們從康順杰那里得知,他聽其母涂淑賢生前說,康興貴是其母王運蓮改嫁時由加樂巴轎桿子帶到黃泥坳康家去的,但名字是到黃泥坳后取的,康興貴應(yīng)該屬加樂康氏支系。但這僅僅是口傳,并無其他證據(jù)。一個近100年來未解決的問題,不能憑此就定論。為了進一步核實弄清楚這一情況。8月15日,會長康順仁親自帶領(lǐng)康順炎、康順杰,一行三人一早乘車到黃泥坳康福榮、康福倫家,與他們家共8人座談他們的支系歸屬問題。會長問道:“你們的字輩同慶符支系,可你們是否真的屬慶符支系?參與慶符康氏族務(wù)活動沒有?”康福榮、康福倫兄弟倆同時回答:“不屬于慶符支系,和慶符支系沒有聯(lián)系,并且父親生前也曾說過我們是加樂康氏支系的?!甭犓麄冃值芏说脑V說,我們就釋疑了。原來他們這房康氏一直是孤立的,近一個世紀以來他們和加樂、慶符兩支康氏都沒有聯(lián)系。經(jīng)進一步交流,他們還談到其父康興貴那輩是三弟兄、四姐妹,其父是老幺,還知道有六姑康順蓮現(xiàn)年96歲,家住棚麻柳嘴,五姑的三女兒周正蓮已82歲住前進鄉(xiāng)。宜賓也有一個,其他都記不起了。聽了這些原來不了解的信息后,大家都很高興,并當(dāng)即表示,要前去看望。
為了獲得更多有關(guān)遠忠公的信息,9月2日,我們幾人先到前進鄉(xiāng)周正蓮家去訪問。周正蓮談了她婆家姓黃,其他就什么新情況也沒有。經(jīng)商定,9月8日我們3人,加上康福倫,由康順仁之三子、常務(wù)副會長康文開車,一早就趕到了康順蓮六姐之熊家。原來六姐住在半山腰,綠水青山,濃蔭環(huán)繞,環(huán)境十分宜人。六姐雖96歲了,精神依然很好,還可下地做點輕活,她兒子熊應(yīng)堂及兒媳等一家老小六人。見我們來到,都十分熱情好客,經(jīng)交流,六姐講了她家的變故。她說:“我父親康遠忠是自伙子人殺的,我半歲就被送養(yǎng)給三道彎曹子華家,11歲又送養(yǎng)給楊家。我們七姊妹,幺兄弟1歲時我媽帶他改嫁到黃泥坳的。我20歲時,加樂二爹康遠文死,我是一路打聽著趕去的,登記情簿時康順良大哥說:‘你不要曹家的名字,你叫康順蓮??!’從此我就叫此名?!彼€談了她媽那里的情況,也是她一路打聽才到黃泥坳弄清楚的。再問其他幾個時,她都說不清了。半歲就送給別人家養(yǎng),命運真夠苦的,能知道這些,已不容易。六姐的回憶證實了黃泥坳康興貴房是加樂康公遠忠房的后裔。還讓我們知道了遠忠公共有七個子女。至此,我們對康公遠忠房后裔的調(diào)查尋找工作告一段落。盡管在眾多族人的努力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結(jié)果,但還遠不能畫上句號。
經(jīng)過此事,我們深感到依靠康氏文化研究會牽線,開展尋根問祖的重要性。由于缺少一些文字記載,支系不清,才造成康興貴他們成為孤戶,和家族失去聯(lián)系,并使六姐七姊妹中有五個親人永久失去了聯(lián)系,連名字都不知道,根本無法理清。給我們這個大家族留下多么大的傷痛和遺憾!我想,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地方也會存在。所以,趁著當(dāng)今的大好形勢,我們康姓人要在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的帶領(lǐng)下,齊心協(xié)力,把尋根問祖這一主線抓得更緊,搞得更好,使上述傷痛不再發(fā)生,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康氏大家庭的溫暖,也能為家族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