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又稱外號、諢號、在部分中國方言中綽號等同于花名,綽號又可以細分為善意的昵稱及惡意的侮辱性綽號兩種。 善意的昵稱是指綽號無侮辱性是平常親人朋友等人使用的稱謂,更加體現(xiàn)出親昵、親密的感情; 惡意的侮辱性綽號,是指綽號具侮辱性,給別人起侮辱性綽號,喊別人侮辱性綽號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侵犯了別人的人格尊嚴,會引起被喊綽號者的反感。
此詞匯最早出現(xiàn)在元朝,是一個在蒙古語影響下產(chǎn)生的詞,其詞源是蒙語的col,讀作:“綽”,意為外號,在元之前,漢文中一直沿用外號,諢號等詞。
含義
就是根據(jù)某人身上的一些特點,給其取一個有代表性的稱謂, 如:水滸傳里的108條好漢。
綽號也叫外號,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古代的綽號中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綽號有自己所起和他人命名兩種形式,一般而言,自己所起,蘊涵豐富而儲蓄;他人所命,嬉笑怒罵、詼諧幽默。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有一個有趣的綽號,而綽號也使歷史名人更富個性化特征?,F(xiàn)代著名學者袁庭棟、劉大白對此都有過專門的研究。
出處
諢名;外號。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俺梁山泊上山兒李逵的便是。人見我生得黑,起個綽號叫俺做黑旋風。”《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你綽號 滿天飛 ,今日不怕你飛上天去!”巴金《獅子》:“他那披著長發(fā)的頭,他那冷酷的面貌,他那暴躁的性情,使我們給他取了‘獅子’的綽號。”
由來
綽號最早見于漢代,如嚴延年、郅都、董宣是三個酷吏,他們用法嚴酷,世稱之為“屠伯”“蒼鷹”“臥虎”;楊震因為博學,而被人尊稱為“關(guān)西孔子”。
綽號的產(chǎn)生有多種由頭,如從形貌方面看,漢代賈逵因身高頭長,被稱為“賈長頭”;唐代溫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溫鐘馗上”。從舉止方面看,西漢甄豐喜歡夜間謀議,人稱“夜半客”。從行為方面看,東漢崔烈以500萬錢買官,人稱“銅臭”。從愛好方面看,南明弘光天子喜歡用蛤蟆制藥,丞相馬上英喜歡斗蟋蟀,因此得到蛤蟆天子、蟋蟀相公的綽號。從著作方面看,唐代楊炯被稱為“點鬼簿”,是因為他好用古人姓名;駱賓王被稱為“算博士”,是因為他詩中多用數(shù)字做對子。從學識方面看,明代的程濟因博學而獲“兩腳書櫥”的雅號。從談吐方面看,唐代竇鞏因口訥、不善言辭被時人諷為“囁嚅翁”;南宋趙霈擔任了諫議大夫之職卻大談禁殺鵝鴨,被譏為“鵝鴨諫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群體綽號
值得注意的是,在綽號中還有一類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這就是群體綽號。如宋代的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同時擔任諫官,本應(yīng)積極進諫,指斥時弊,但他們卻明哲保身,不敢進言,時人諷刺其為“三不吠犬”,形象至極。明代劉吉、萬安、劉翊三人位至實相,卻碌碌無為,飽食終日,無所成就,時人噱稱他們?yōu)?ldquo;紙糊三閣老”,愛憎之意,一目了然。
( 康高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