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堂戲
“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它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據(jù)說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經(jīng)過不斷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至今仍然活躍在黔東北的村村寨寨。
德江縣是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的“儺戲之鄉(xiāng)”。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貴州德江為主體的“貴州民族民間儺戲面具展覽”在北京隆重展出,共展出儺戲面具235面,其中德江占107面,并進行“土家儺堂戲”匯演,引起了海內專家學者強烈反響。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曹禺先生驚稱:“中國不但有長城,沒想到還有儺戲,是很值得研究和保護的文化瑰寶。”期間全國30多家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其中《人民中國》、《中國建設》雜志以“中國德江土家儺文化”為題,并用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向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宣傳德江“土家儺堂戲”。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jié)舉行,并發(fā)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guī)模大、套數(shù)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guī)模小,套數(shù)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起源于遠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儀式畢,擊大鼓,鳴大鑼,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氣勢雄渾壯闊,動人心魄。
按其活動規(guī)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回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擺手舞又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活動規(guī)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御外患和農事活動等;小擺手活動規(guī)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
進行擺手舞活動時候由梯瑪用土家語演唱擺手舞古歌。
八寶銅鈴舞
八寶銅鈴舞又名“解錢”,是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帶最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之時,便請來土老司跳神“解錢”。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遠庇佑后世的“神靈”。八寶銅鈴舞的動作主要有“田氏三步罡”、“跨馬勒韁”、“躍馬闖灘”、“臥馬射箭”等套路組合,舞姿步態(tài)豐富多變,“舞刀搖鈴”、“喂馬”、“上馬”、“下馬”、“奔馬”、“賽馬”等動作串連成套,給人質樸的美的享受。
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來,八位首領先后戰(zhàn)死。后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制作了八個銅鈴,并按八部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著象征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僅局限在土家人中進行,古話說:“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后來由于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一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
茅古斯舞
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于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后來把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是土家族為了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chuàng)世業(yè)績的一種原始戲劇形式,流行于湘西永順、龍山、古丈等土家族地區(qū)。茅古斯雖然還不是成熟的戲劇形式,但已有模擬遠古先民勞動和生活的故事情節(jié),并通過舞蹈、道白來表達表內容,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歌曲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
勞動歌、盤歌等。在調式上﹐徵﹑羽調式較多﹐宮調式較少﹐部分民歌有調式交替現(xiàn)象﹔曲式結構上以二樂句﹑四樂句﹑五樂句的樂段結構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個樂句不斷反覆的樂句式結構。在各種民歌中﹐多段(聯(lián)曲)體結構比較普遍﹔旋律多為級進﹐與語言緊密結合﹐富于吟誦性。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xiāng)”。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龍船調》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