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區(qū)的鄂溫克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民間對于時間、距離、度量衡、方向、預測年成、氣候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套方法。
鄂溫克人主要靠太陽和星星來計時。白天按“天剛亮”、“太陽出來”、“太陽到西南”、“太陽要落了”等來計時。冬天夜里主要觀測星星而將夜分成三段時間:“三星出來”、“三星偏西”、“三星要落”。狩獵地區(qū)的鄂溫克人,把太陽正南時叫“找狍子的時間”,太陽剛出時叫“打犴鹿的時間”,太陽偏西南叫“吃飯的時間”。 鄂溫克主要是以星位和太陽的位置為準判定方向,如北斗七星出自東北方向,三星出自東南方向,曉星(超魯朋)在早晨放亮前出自東南方;還有天河是東北—西南的一條寬線,四季方位不變。日、月是從東方出來,獵區(qū)把“日出的方向”稱東,“日落的方向”稱西,“中年太陽的方向”稱南,“太陽到不了的方向”稱北。 傳統(tǒng)觀測天氣的方法,主要依據(jù)方向、節(jié)氣及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從東南方向下雨,一定是大雨;從西北刮風時,不會下雨。從西北開始下雪。太陽和月亮的周圍出現(xiàn)光圈,是變天的預兆,將會刮風、下雪或下雨。一定下得多。夏季白蝶多,冬季多雪。夏季小鼠洞多,冬季少雪。清明這天刮風,春天必有大風。清明下雪,春季要降大雪。 預測年景好壞,是在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亮之前看南斗星和月亮的位置。月亮在南斗星的左上邊,認為來年要澇;月亮在南斗星的右上邊,來年要旱;月亮在南斗星的中間或下邊時,一定是風調(diào)雨順的好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