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藝術活動。用傈僳族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幾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語言”,無論在各種生產(chǎn)活動中,或是婚喪嫁娶時,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告狀打官司或調(diào)解糾紛,也常采用唱調(diào)子的方式解決。
傈僳族的民歌按其體裁和形式,大致可分為六類:(1)古歌(傈僳語叫“木刮布”),流傳較廣,較有名的調(diào)子有“生產(chǎn)調(diào)”、“古戰(zhàn)歌”、“架橋調(diào)”和“逃婚調(diào)”等;(2)情歌,是男女青年成群結伙在一起對唱的調(diào)子,也有年輕戀人在幽會時唱的調(diào)子,稱“由葉葉”,曲調(diào)有男女青年在田間勞動休息時,以琵琶或口弦相伴的“口弦調(diào)”、“琵琶調(diào)”等;(3)賽歌,是過年或聚會上男女青年對唱的即興之歌,曲調(diào)喜用歡快奔放的“拜系拜”或“刮木熱”;(4)祭歌,是祭祀祖先或鬼神時唱的調(diào)子;(5)葬歌,是追悼死者唱的調(diào)子,詞句哀婉動人,曲調(diào)凄楚悲愴。按葬禮的不同,習慣上又有“哭歌”、“送靈歌”、“挽歌”之分;(6)頌歌,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傈僳族人民創(chuàng)作的民歌,大多以新舊對比的形式表達出傈僳族人民對新社會的熱愛。
傈僳族民歌在演唱上保有獨自的風格,在唱短音符時常大量運用顫音,唱長音時則唱得平直樸素,音色渾厚低沉,使人感覺具有一種深厚的內(nèi)在力量。
傈僳族較流行的樂器主要有琵琶、口弦等。
琵琶是傈僳族民間流行的一種古老樂器,也是人民最喜愛的樂
器之一。形狀與漢族琵琶大致相同,琴身較?。ㄓ械氖欠叫蔚模?。琴把上沒有固定的音位劃分,僅用松香點一小點作為1個音位的標記,用4根金屬弦。演奏時用拇指與食指彈撥。
口弦亦是傈僳族的傳統(tǒng)樂器,為每一個青年男女所喜愛。弦身是以約3寸長、半寸寬的竹片制成一條溝,中間刻起一片簧,演奏者對準口腔輕輕吹彈,讓彈片的聲音在口腔里引起共鳴,然后以氣息的調(diào)節(jié)使音色變得柔和、悠揚??谙业囊袅侩m小,但很動聽,尤其當夜深人靜彈奏時,再伴以輕聲地唱誦或吟詠,就顯得更加優(yōu)美動聽
。
舞蹈
傈僳族的舞蹈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日常勞動生活、向大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以及豁達的精神面貌。如有模仿動物動作和習慣的猴子劃拳舞、鴿子喝水舞、鳥王舞等;表現(xiàn)日常生活的婚禮舞、洗衣舞、腳跟舞等。這些舞蹈都是以琵琶、口弦等作伴奏;也有某些舞蹈是沒有伴奏的啞舞如腳跟舞和生產(chǎn)舞,這樣的舞蹈,大都通過下肢的動作來表現(xiàn),臂的動作較少,兩人一對互碰腳跟,以腳跟的撞擊來掌握節(jié)奏。由于舞姿生動形象,舞蹈的圖樣富于變化,加上舞蹈者的歡樂飽滿情緒,使整個場面顯得非常熱烈。
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多是集體舞,如生產(chǎn)舞、腳跟舞,男女圍成一圈,舞蹈步子按圓圈來進行,伴奏在中間(伴奏者也隨舞)。有時二人對面跳,但動作一樣,只是一進一退而已。婚禮舞、割小米舞的舞步稍有不同,男女分開各站一排,行進不以圓圈作標準,男女兩排有時并列行進,交叉進行,有時一進一退,互相呼應。傈僳族舞蹈大都離不開這兩種形式。傈僳族的舞蹈動作矯健有力、活潑多變。各種舞蹈伴奏多結合舞蹈內(nèi)容,采用節(jié)奏性較強的2拍或2拍、3拍混合的節(jié)奏,因此顯得熱情奔放,又富于潑辣、粗獷的激情,表現(xiàn)出傈僳族舞蹈鮮明的民族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