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于中國西南的東南部,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云南、北接四川和重慶。
省會貴陽市。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國土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總面積的55.5%。據(jù)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3475萬人,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省總?cè)丝诘?6.1%,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省份。被譽為“公園省”的貴州處處是景,是休閑養(yǎng)生度假勝地。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 | 車牌 | 面積 k㎡ | 人口(萬) | 區(qū)號 | 郵編 | 下轄地區(qū) |
---|---|---|---|---|---|---|
貴陽市 | 貴A | 8034 | 432.46 | 0851 | 550000 | 云巖區(qū) 南明區(qū) 觀山湖區(qū) 花溪區(qū) 烏當(dāng)區(qū) 白云區(qū) 清鎮(zhèn)市 修文縣 息烽縣 開陽縣 |
六盤水市 | 貴B | 9914 | 285.12 | 0858 | 553000 | 鐘山區(qū) 六枝特區(qū) 水城縣 盤縣 |
遵義市 | 貴C | 30763 | 612.70 | 0852 | 563000 | 匯川區(qū) 紅花崗區(qū) 正安縣 桐梓縣 遵義縣 鳳岡縣 余慶縣 湄潭縣 綏陽縣 習(xí)水縣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赤水市 仁懷市(此市財政由省直管) |
銅仁市 | 貴D | 18003 | 309.24 | 0856 | 554300 | 碧江區(qū) 萬山區(qū) 德江縣 石阡縣 思南縣 江口縣 松桃苗族自治縣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玉屏侗族自治縣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州 | 貴E | 16805 | 280.59 | 0859 | 562400 | 興義市 興仁縣 安龍縣 普安縣 晴隆縣 貞豐縣 冊亨縣 望謨縣 |
畢節(jié)市 | 貴F | 26852 | 653.64 | 0857 | 551700 | 七星關(guān)區(qū) 黔西縣 大方縣 金沙縣 納雍縣 赫章縣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財政直管縣) 織金縣 |
安順市 | 貴G | 9267 | 229.74 | 0853 | 561000 | 西秀區(qū) 普定縣 平壩縣 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黔東南苗族侗族州 | 貴H | 30339 | 348.06 | 0855 | 556000 | 凱里市 天柱縣 榕江縣 施秉縣 麻江縣 錦屏縣 臺江縣 劍河縣 三穗縣 黃平縣 從江縣 岑鞏縣 丹寨縣 鎮(zhèn)遠縣 黎平縣 雷山縣 |
黔南布依族苗族州 | 貴J | 26195 | 323.12 | 0854 | 558000 | 都勻市 獨山縣 荔波縣 貴定縣 甕安縣 惠水縣 長順縣 平塘縣 羅甸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 福泉市 |
“貴州”名稱,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領(lǐng)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qū)的最早記載。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shè)置貴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qū),湖廣屬平溪、天柱,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為四川管理轄。 省名由來
歷史沿革
唐代以前
貴州省是古人類的發(fā)祥地之一。在黔西縣的觀音洞,發(fā)現(xiàn)了原始人使用過的石器,是長江以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貴州還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興義人”文化遺址。在普定縣發(fā)現(xiàn)的“穿洞文化”遺址,提供了1.6萬年前人類祖先在此生息的證據(jù),而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從文獻記錄來看,貴州的建置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春秋時期,貴州境內(nèi)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國。戰(zhàn)國后期,夜郎國興起,從戰(zhàn)國后期到西漢初年,夜郎是西南夷各部中最強大的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唐盟出使夜郎,經(jīng)過談判,夜郎侯同意在其屬地設(shè)郡縣。公元前126年設(shè)置了夜郎縣、且蘭縣。公元前111年,置牂牁郡。公元前25年,夜郎國滅,郡縣制在夜郎地區(qū)最后確立。
東漢時,沿襲西漢建置。三國時,西南大部地區(qū)為蜀漢政權(quán)所占有。貴州屬牂牁郡、朱提郡、興古郡、江漢郡、涪陵郡。兩晉南北朝,今貴州境內(nèi),除置牂牁郡外,邊遠地區(qū)又分屬朱提、江漢等郡。隋時,在貴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陽郡。此外,今貴州東北地區(qū)分屬黔安郡、沅陵郡。
唐宋元明清
唐代,在今貴州地區(qū)推行經(jīng)制州與羈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貴州建置的經(jīng)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羈縻州有矩州、蠻州等。從地域上看,烏江以北多系經(jīng)制州,烏江以南多系羈縻州。
宋代,今貴州地域分別隸于夔州路、荊湖北路、潼川路、廣南西路、劍南西路、劍南東路等,而主要屬夔州路。
元代在今貴州地區(qū)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貴州境內(nèi)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蠻安撫司、烏撒烏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別隸屬于湖廣、四川、云南3行省。
明代是貴州歷史發(fā)展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shè)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明末,貴州布政司領(lǐng)貴州宣慰司及貴陽、安順、平越3軍民府并都勻、黎平、思州、思南、銅仁、鎮(zhèn)遠、石阡7府。
清代前期,貴州的行政建置有較大的變化。雍正五年(1727年),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所屬各縣改隸貴州,同時,將畢節(jié)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之地置永豐州,與廣西的荔波、湖廣的平溪、天柱一并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貴州建置設(shè)有12府、2直隸廳、13州、13廳、43縣。
民國以后
民國2年(1913年),貴州地方政區(qū)進行了一次調(diào)整,以前的府、廳、州,一律改為縣。全省設(shè)3道觀察使。1920年廢道。1937年,貴州置6個行政督察專員區(qū),分管各縣。1941年置貴陽市。至1948年,貴州設(shè)1個直轄區(qū)、6個行政督察區(qū)、下轄78個縣(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貴陽,12月26日成立了貴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設(shè)1個直轄市、8個專區(qū)、1個專區(qū)轄市,共置79縣。1956年4月,撤銷貴定、鎮(zhèn)遠、都勻3專區(qū),設(shè)置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7年,設(shè)置六盤水地區(qū)。1978年12月,撤銷六盤水地區(qū),設(shè)置六盤水市,為省轄市。1981年9月,撤銷興義地區(qū),設(shè)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銷遵義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遵義市。2000年,撤銷安順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安順市。2011年,撤銷銅仁地區(qū),畢節(jié)地區(qū),設(shè)地級銅仁市,地級畢節(jié)市。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設(shè)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7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13個市轄區(qū)、1個特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