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古稱建寧,湖南省轄地級市。為位于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接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省內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轄天元區(qū)、蘆淞區(qū)、荷塘區(qū)、石峰區(qū)4區(qū),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4縣,代管縣級醴陵市,此外設立有云龍示范區(qū)。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yè)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yè)基地。京廣線、浙贛線和湘黔線在株洲交匯使株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株洲是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的一部分。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從2006年開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一的稱號。 歷史沿革 株洲古稱建寧,后又名櫧洲,最早見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shù)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 洲之“洲”。聯(lián)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遠古時期,株洲地區(qū)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株洲屬楚國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株洲屬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割湘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筑縣城于今株洲市慶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治從櫧洲遷駐淦田(今株洲縣淦田村,現(xiàn)存有建寧故城)。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建寧縣治又復遷櫧洲。 265~420年,晉代一統(tǒng)中國,建寧縣治仍駐櫧洲,屬古荊州長沙郡。 420年~589年,南朝齊時期,建寧縣屬湘州長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建寧縣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寧縣,屬南云州(州治在今攸縣縣治)。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南云洲,取消建寧縣。建寧縣域劃歸湘潭、醴陵兩縣。[5]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株洲撫民府”位于現(xiàn)蘆淞區(qū)樟樹坪。 民國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民國23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zhèn)。 民國36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zhèn)和白關鄉(xiāng)、昭陽鄉(xiāng)合并為株洲鄉(xiāng)。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qū)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縣級株洲市,屬長沙專區(qū)。 1953年改為省轄市,郊區(qū)分為郊東區(qū)、郊北區(qū)。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東區(qū)、株洲市郊北區(qū)合并為株洲市郊區(qū),設立株洲市郊區(qū)區(qū)公所,轄22個鄉(xiāng)。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 1958年9月5日,撤銷鄉(xiāng)級建置,株洲市郊區(qū)所轄5個大鄉(xiāng)合并組成株洲市郊區(qū)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設株洲縣,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區(qū)為其行政區(qū)域,駐淥口鎮(zhèn),株洲縣歸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復置郊區(qū)。 1970年7月8日,城區(qū)設立3市轄區(qū)(縣級)即東區(qū)、南區(qū)和北區(qū)。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地區(qū)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qū)人口308.12萬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縣改為設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7年7月,撤銷東區(qū)、南區(qū)、北區(qū)、郊區(qū),調整設立荷塘區(qū)、蘆淞區(qū)、石峰區(qū)和天元區(qū)。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株洲云龍示范區(qū)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級行政、經濟管理權限。 行政區(qū)劃 根據(jù)《2013湖南統(tǒng)計年鑒》,截至2012年底,株洲市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4區(qū),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4縣,代管縣級醴陵市,另設有云龍示范區(qū)。2012年株洲市建成區(qū)面積125平方公里,建成區(qū)常住戶籍人口118.47萬,城市規(guī)模在湖南省內僅次于省會長沙。
名稱 |
面積/平方千米 |
2012年常住人口/萬人 |
政府(管委會)駐地 |
---|---|---|---|
天元區(qū) | 327.6 | 28.31 | 株洲大道 |
荷塘區(qū) | 143 | 31.39 | 新華東路 |
蘆淞區(qū) | 216.8 | 29.18 | 楓溪大道 |
石峰區(qū) | 60.2 | 25.10 | 響田路 |
云龍示范區(qū) | 105.8 | 4.49 | 云龍大道 |
市區(qū)數(shù)據(jù)合計 | 833.4 | 118.47 | / |
醴陵市 | 2157 | 95.80 | 左權路 |
攸縣 | 2651 | 69.37 | 望云東路 |
株洲縣 | 1053 | 28.96 | 淥口鎮(zhèn) |
茶陵縣 | 2407 | 57.84 | 城關鎮(zhèn) |
炎陵縣 | 2013 | 20.22 | 霞陽鎮(zhèn) |
市域數(shù)據(jù)合計 | 11262 | 390.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