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簡稱潭,因盛產
湘蓮而別稱“蓮城”,又稱”潭城“。與長沙、
株洲同為國家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中心城市,是
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湖南省
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先進市,轄
湘潭縣、
湘鄉(xiāng)市、
韶山市、
雨湖區(qū)、
岳塘區(qū)五個縣(市)區(qū),總面積5006平方公里,總人口300萬。
湘潭是一座歷史人文之城。從
南朝開始建縣,距今約1500多年,是
湖湘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
紅色文化的搖籃,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湘中靈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偉人、巨匠燦若星辰,蜀漢名相
蔣琬,晚清重臣
曾國藩,文化名人
齊白石,一代領袖
毛澤東、開國元勛
彭德懷、著名將領
黃公略、開國大將
陳賡、
譚政等都誕生于此。歷經千年積淀,
科教人力資源豐富,科教實力居湖南省第二位,擁有
湘潭大學等大中專院校12所,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湘潭是一座交通便捷之城。國家交通主動脈
京港澳高速與
滬昆高速公路在市區(qū)交匯,
京廣鐵路、
滬昆鐵路和
滬昆客專等在境內縱橫交錯,在建的
長株潭城際鐵路即將構建起三市半小時經濟圈。
湘潭是一座蓮勃發(fā)展之城。是“一五”、“二五”時期就是全國23個重點建設的工業(yè)城市之一,是中南地區(qū)的工業(yè)重鎮(zhèn)。目前擁有國家級湘潭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國家級湘潭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湘潭綜合保稅區(qū)。2014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1570億元,人均GDP僅次于長沙居全省第二位。
歷史沿革
湘潭市境內自漢代設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并構筑縣城(今湘潭縣
石潭鎮(zhèn)古城村)。自唐移湘潭縣治于洛口(今湘潭縣
易俗河鎮(zhèn))基本確立今湘潭市區(qū)和湘潭縣的境域有1200余年。湘潭境內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
。
商周時期
湘潭 縣
楊嘉橋鎮(zhèn)的
金棋村老虎坑遺址,湘鄉(xiāng)市
金石鎮(zhèn)岱子坪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證明商周時期境內居民已達到較高的文明程度,境內文化已比較發(fā)達。尤以湘潭縣
響水鄉(xiāng)桂花村出土的
豕尊、湘潭市區(qū)十八總福建會館出土的銅爵造型雄偉、精美。商、西周時期的居落遺址也多有發(fā)現。與此境內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落。進入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
中原文化南下的一個重要據點。市區(qū)霞城鄉(xiāng)
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遺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溝瓦均為大型建筑物所有。湘鄉(xiāng)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艷麗,造型精美,十分罕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代,當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漣、涓二水流域屬
湘南縣(今長沙)。西漢
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從湘南劃出西部一片地域作為
湘鄉(xiāng)侯國,后轉為湘鄉(xiāng)縣。湘鄉(xiāng)的劃出,有助于保障以臨湘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
開化較晚的蠻族文化的干擾。因而自戰(zhàn)國至漢,乃至其后幾百年,湘鄉(xiāng)都成為
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撞擊點。
東漢末年,曹、劉、孫相爭,市境初隨荊州屬
劉備,后屬
孫吳政權。湘鄉(xiāng)人蔣琬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
諸葛亮死后,繼承相位,位至
大司馬。
南朝齊,湘南縣分解,劃地給湘南縣周圍各縣,主要部分入
衡陽縣,衡陽郡治一度遷至原湘南縣城。南朝齊將連道 并入湘鄉(xiāng),加強湘鄉(xiāng)的力量,一直待續(xù)至解放初期。
隋朝時期
隋將
湘西、衡山、湘鄉(xiāng)合并為
衡山縣。唐初恢復湘鄉(xiāng)縣。
天寶八年(749年)將
梁天監(jiān)年間(503~519年)所設的湘潭縣中劃出部分地后,剩下的南起
鳳凰嶺、東至軍山、北達淦田、西至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與衡山縣北部合并,組成新的湘潭縣,設縣治于洛口(當今易俗河)。
唐宋時期
唐至五代,湘鄉(xiāng)始終是民族矛盾尖銳的地區(qū),成為漢人政權與“梅山蠻”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經濟受損十分嚴重。宋 代,湘潭縣治移入市區(qū)城正街。
歐陽修的《湘潭縣修修藥師院佛殿記》曾記錄了湘潭商人李遷之以商船航行于長江下游真州(今江蘇
儀征)一帶,“賈江湖”、”“歲一賈其入數千萬”,可見當時湘潭商業(yè)相當發(fā)達。
元朝時期
元末農民大起義中,湘鄉(xiāng)人
易華揭竿而起,擁有
烏石寨等48寨,歸屬
徐壽輝、
陳友諒集團,為陳友諒麾下的湖廣參政,曾兩次以十萬八千石糧助陳友諒、
陳理父子。陳敗后,易華不服
朱元璋,朱多次討伐,湘鄉(xiāng)十室九空。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以米、藥等商品的轉運貿易為基礎, 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時為“工商十萬,商賈云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稱。清朝至鴉片戰(zhàn)爭之前,湘潭是廣州進出口貨物運輸的重要中轉站,也是連結上海、漢口和西南地區(qū)的商業(yè)樞紐,是湖南最重要的轉口貿易城市。“湘潭亦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見外國運來貨物,至廣東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運至內地,又非獨進口貨為然,中國絲茶之運往外國者,必先在湘潭裝箱,然后再運廣東放洋,以故湘潭及廣州間,商務異常繁盛。”當時的湘潭發(fā)展為湖南最大的商業(yè)與經濟中心。明清兩代繁盛的商業(yè)帶動了湘潭城市的擴張。在城市人口方面,據學界研究考證,湘潭是明朝及清朝時期湖南省最大的3個城市之一,清末縣城人口約20萬。”明清時期,湘潭的實際城區(qū)規(guī)模甚至超過了長沙。“城市街衢三重,長十五里,三乘之,四十五里”,湘潭外城街區(qū)由三條主干街道組成,從濱河起依次為河街、正街、后街,每條街長15里。而每條街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qū),河街匯聚了牙行,店鋪則在正街,居家一般集中于后街以及城內。這個城區(qū)結構大致延續(xù)到了20世紀40年代。
晚清民國時期
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湘鄉(xiāng)人
曾國藩辦團練、建
湘軍,與太平天國戰(zhàn),與捻軍戰(zhàn)。湘軍名噪一時,僅湘鄉(xiāng)一縣以戰(zhàn)功敍官見于地方志的達7800余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將以上1153人。湘軍的中、上級軍官,湘鄉(xiāng)人幾達半數,時有“
無湘不成軍”之說。湘軍在反對外來侵略中亦多立戰(zhàn)功。尤以劉錦棠為前敵總指揮,
蔣凝學以布政使兼理糧臺專司糧秣供應的西征軍最突出。兩個湘鄉(xiāng)人配合默契,率“老湘營”掃蕩
阿古柏、
白彥虎匪幫,為收復新疆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從此,部分湘軍留守新疆、甘肅、寧夏一帶,其后裔有的定居于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習俗、方言,故有詩稱“湖湘子弟滿天山”。
鴉片戰(zhàn)爭后的清末民初時期,隨著湖南行政中心長沙開埠、
粵漢鐵路通車以及廣州貿易地位的相對下降,湖南商業(yè)活動向長沙轉移,湘潭商業(yè)漸趨凋敝。
資產階級
舊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該境內率先投入斗爭者劉道一、劉揆一,為
黃興引薦了湘潭會黨首領馬福益,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籌劃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產,次年,馬福益犧牲。光緒三十二年,湘鄉(xiāng)人禹之謨發(fā)動湘鄉(xiāng)學生反對知縣
陶福曾,掀起一場震動全省的學生運動,不久,禹之謨冤死獄中。同年,劉道一奉命發(fā)動“
萍瀏醴起義”,湘潭會黨成員參加者眾多,起義堅持近月,后遭湘、鄂、贛三省五萬余官兵反撲,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劉道一犧牲。
辛亥革命失敗后,各派軍閥連年混戰(zhàn),多在境內進行拉據戰(zhàn),弄得兵災不斷,民眾叫苦不迭。此后,湘潭工商業(yè)日漸衰落,僅滴水埠之石膏、鶴嶺的錳礦和
譚家山的煤礦先后得到開采,產業(yè)工人達到一定數量,湘潭也成了中國的“錳都”。
湘潭縣境內民國時開始修筑鐵路,粵漢、浙贛、湘黔交匯在縣城以東30公里的
株洲,湘潭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其取代,株洲鎮(zhèn)快速發(fā)展,并最終脫離湘潭獨立成市。
193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在湘潭下攝司地區(qū)興建中央電工器材廠(電機廠)、中央機器廠(飛機廠)、中央鋼鐵廠、電廠,并修筑
湘黔鐵路,然而由于日軍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入華北、華中,致使機器廠、鋼鐵廠、電廠和鐵路、鐵橋停建,所征9000畝土地后來修成飛機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復興經濟的機會。以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有燒殺擄掠和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湘潭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十分貧困。抗日戰(zhàn)爭等戰(zhàn)爭的毀滅性破壞徹底結束其作為消費性貿易城市的階段,其后湘潭逐漸轉入了工業(yè)城市的階段
。
建國后期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準,改湘潭縣
城關區(qū)為湘潭市,隸屬由
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
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4月,政務院批準湘潭市為省轄市,由湘潭專署代管。
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
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為省直轄市。
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并,將其原湘潭地區(qū)的瀏陽縣劃歸長沙市,
醴陵、
攸縣、
茶陵、
酃縣劃歸
株洲市,湘潭、湘鄉(xiāng)兩縣劃歸湘潭市。湘潭實行
市管縣體制。全市轄湘潭、湘鄉(xiāng)兩縣和
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區(qū)五個區(qū)。
1984年,將湘潭縣的
銀田鎮(zhèn)和韶山區(qū)劃出設立縣級韶山區(qū),由湘潭市管轄。
1986年
湘鄉(xiāng)縣改市,仍由湘潭市轄。
1990年韶山撤區(qū)建市,1992年湘潭市
城郊區(qū)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區(qū)五個行政區(qū)以湘江為界調整為雨湖、岳塘兩個行政區(qū)。
2005年8月1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5]72號):將湘潭市人民政府駐地由湘潭市雨湖區(qū)雨湖路遷移至湘潭市岳塘區(qū)
芙蓉路。
2009年,根據湘潭市政府決議,將面積138平方千米的響水鄉(xiāng)成建制劃歸雨湖區(qū),由九華示范區(qū)托管,雨湖區(qū)面積由74平方千米擴大為212平方千米。
2010年,將
響塘鄉(xiāng)、
姜畬鎮(zhèn)成建制劃歸雨湖區(qū),雨湖區(qū)的面積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個行政區(qū)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兩年時間面積擴大5倍多。
2012年3月20日,湘潭市委決定將湘鄉(xiāng)市龍洞鎮(zhèn)的7個行政村和金石鎮(zhèn)的2個行政村成建制劃歸韶山市,調整后,韶山市的面積由原來的211平方公里增加到247.3平方公里。
[3]
地名由來
“湘潭”之名來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說為此地因處
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
周昭王的聯系而頗為有名,以至于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3]
行政區(qū)劃
湘潭市下轄雨湖區(qū)、岳塘區(qū)、湘鄉(xiāng)市、韶山市、湘潭縣;
【雨湖區(qū)】下轄城正街街道、平政路街道、云塘街道、雨湖街道、中山路街道、窯灣街道、廣場街道、羊牯塘街道、響塘街道、響水街道、鶴嶺鎮(zhèn)、楠竹山鎮(zhèn)、姜畬鎮(zhèn)、長城鄉(xiāng)、先鋒鄉(xiāng)、昭潭鄉(xiāng)、護潭鄉(xiāng);詳細區(qū)劃
【岳塘區(qū)】下轄寶塔街道、中洲路街道、五里堆街道、書院路街道、東坪街道、社建村街道、建設路街道、岳塘街道、下攝司街道、滴水街道、雙馬街道、板塘街道、易家灣鎮(zhèn)、昭山鄉(xiāng)、
霞城鄉(xiāng)、
荷塘鄉(xiāng);
【湘鄉(xiāng)市】下轄新湘路街道、望春門街道、昆侖橋街道、東山街道、
龍洞鎮(zhèn)、
棋梓鎮(zhèn)、
潭市鎮(zhèn)、白田鎮(zhèn)、梅橋鎮(zhèn)、
泉塘鎮(zhèn)、中沙鎮(zhèn)、壺天鎮(zhèn)、
虞唐鎮(zhèn)、翻江鎮(zhèn)、栗山鎮(zhèn)、
月山鎮(zhèn)、
山棗鎮(zhèn)、東郊鄉(xiāng)、
毛田鎮(zhèn)、金石鎮(zhèn)、育塅鄉(xiāng)、金藪鄉(xiāng);
【韶山市】下轄
清溪鎮(zhèn)、銀田鎮(zhèn)、如意鎮(zhèn)、
韶山鄉(xiāng)、永義鄉(xiāng)、楊林鄉(xiāng)、大坪鄉(xiāng)
[5] ;
【湘潭縣】下轄
易俗河鎮(zhèn)、梅林橋鎮(zhèn)、
譚家山鎮(zhèn)、中路鋪鎮(zhèn)、
茶恩寺鎮(zhèn)、河口鎮(zhèn)、
射埠鎮(zhèn)、
花石鎮(zhèn)、青山橋鎮(zhèn)、石鼓鎮(zhèn)、
云湖橋鎮(zhèn)、石潭鎮(zhèn)、楊嘉橋鎮(zhèn)、白石鎮(zhèn)、烏石鎮(zhèn)、分水鄉(xiāng)、排頭鄉(xiāng)、龍口鄉(xiāng)、錦石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