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縣隸屬于河北省
滄州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北靠京津、東臨渤海??h政府駐滄州市新華區(qū),面積1527平方公里。
滄縣是中國的“金絲小棗之鄉(xiāng)”、“武術(shù)之鄉(xiāng)”、“中國書法之鄉(xiāng)”、“中國曲藝之鄉(xiāng)”,是河北省唯一一個國字頭曲藝之鄉(xiāng)。
歷史沿革
滄縣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燕、齊、趙三國地。
秦屬
巨鹿郡。
西漢置浮陽縣(治所在東關(guān)村),屬幽州
渤???/a>。
東漢、三國、兩晉,浮陽縣屬冀州渤???。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渤海、章武二郡之地置浮陽郡,郡治浮陽,屬瀛州。熙平二年(517),分冀瀛二州之地置滄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浮陽為清地,(治所未變)。
唐武德五年(662)于長蘆(今滄州市區(qū))置
景州,清池屬之。
五代時,清池縣屬滄州景城郡
橫海軍節(jié)度。
北宋,清池縣屬河北東路滄州景城軍節(jié)度。
元代,清池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景城郡。延祜元年(1314)五月,徒州治于長蘆故縣。
明,滄州屬
北平行中書省,后改為北平布政司。洪武二年(1369)徒州治于長蘆鎮(zhèn)(今滄州市區(qū)),省清池縣并入滄州。
清初,滄州屬直隸省
河間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改為散州,由
天津府轄。
民國二年(1913)滄州改名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民國二十五(1936)春,滄縣劃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qū)。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滄縣政區(qū)幾經(jīng)變動,先后建立滄縣,青城縣、四邊縣、建國縣、青滄交縣。1947年,滄縣城解放,城區(qū)設(shè)滄市。
1949年8月,滄縣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qū)。是年,滄市改為滄鎮(zhèn)。1953年,滄鎮(zhèn)歸滄縣轄。1958年,滄縣屬天津?qū)^(qū)轄。是年11 月,滄縣和滄鎮(zhèn)合并稱
滄州市。12月,天津?qū)^(qū)并入天津市,滄州市屬天津市轄。1959年1月撤銷滄州市,改稱滄縣。1961年6月,滄縣屬滄州地區(qū)轄。是年7月,滄縣城關(guān)人民公社劃出,設(shè)滄州市。1968年,滄州專區(qū)改稱滄州地區(qū),仍轄滄縣。1983年11月,滄縣屬滄州市轄。
行政區(qū)劃
截至2013年,滄縣轄4個鎮(zhèn)、15個鄉(xiāng)(其中有4個回族鄉(xiāng)):舊州鎮(zhèn)、興濟(jì)鎮(zhèn)、杜生鎮(zhèn)、崔爾莊鎮(zhèn)、薛官屯鄉(xiāng)、捷地回族鄉(xiāng)、張官屯鄉(xiāng)、李天木回族鄉(xiāng)、風(fēng)化店鄉(xiāng)、姚官屯鄉(xiāng)、杜林回族鄉(xiāng)、汪家鋪鄉(xiāng)、劉家廟鄉(xiāng)、仵龍?zhí)绵l(xiāng)、大官廳鄉(xiāng)、高川鄉(xiāng)、黃遞鋪鄉(xiāng)、大褚村回族鄉(xiāng)、紙房頭鄉(xiāng)???cè)丝?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