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山西省轄縣級市,由運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隅,面積為593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3月,河津市轄4個街道、3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市政府駐城區(qū)街道。 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河津市常住人口為392561人。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因境內(nèi)有黃河渡口而得名。1994年1月12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河津市(縣級市)。2000年10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運城行政公署,設運城地級市,隸屬運城市。 境內(nèi)209國道縱貫南北,108國道橫穿東西,侯(馬)西(安)鐵路、侯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境內(nèi)有薛仁貴故里、真武廟等風景名勝。
2018年,河津市生產(chǎn)總值23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8.6億元,增長3.0%;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149.2億元,增長7.6%;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79.3億元,增長7.7%。 2020年,河津市完成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259.9億元,增長4.6%。
歷史沿革
河津市行政區(qū)劃概況
河津歷唐、虞、夏皆為甸服。禹劃九州,河津?qū)偌街荨?/p>
夏代,有方國冀。商代,有方國冀、耿。
西周,有方國冀、耿、韓。春秋時期,方國歸晉,為采邑。春秋末,河津為魏地。戰(zhàn)國時,河津為魏皮氏邑。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皮氏縣,屬河東郡,為河津設縣之始。
西漢,屬河東郡。
新朝天鳳元年(14年),改皮氏為延平縣。
東漢,復名皮氏,仍屬河東郡國時,邑屬魏河東郡。正始八年(247年)改屬平陽郡。
晉時,仍屬平陽郡。
河津在運城的位置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為龍門縣,屬東雍州正平郡。太和十一年(487年),為高涼郡治,轄高涼、龍門二縣。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為龍門郡治,領西太平、汾陰二縣。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邑汾水以北地區(qū)屬西魏、北齊;汾水以南地區(qū)屬西魏、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龍門郡廢邑屬絳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蒲州。大業(yè)初屬河東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屬泰州,武德二年為泰州治。武德五年,析置萬春縣(治所在今張吳鄉(xiāng)附近)。貞觀十七年(643年),州廢,萬春縣并入龍門,屬絳州。元和初屬河中府。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因境內(nèi)有黃河渡口而得名。
金初,屬河中府,貞祐三年(1215年),改屬榮州。
元初,榮州廢,邑屬河中府。
明,屬平陽府蒲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鋒州,屬山西省。
中華民國時期,屬河東道。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河津解放,同年8月,境內(nèi)汾河以北地區(qū)仍名河津,屬呂梁分區(qū);汾河以南地區(qū)與稷山汾南成立稷河縣。次年8月,汾南地區(qū)復入河津。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縣屬陜甘寧邊區(qū)新絳專署,9月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署。
1954年,運城與臨汾兩專署合并為晉南專署,縣隨。
1958年11月,縣并入稷山。
1961年12月,縣從稷山分出,恢復建置。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縣隨運城行政公署。
1994年1月1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津縣,設立縣級河津市。
2000年10月,國務院批準撤銷運城地區(qū),設立地級運城市,縣級河津市由運城市代管。
行政區(qū)劃
2021年4月,撤銷趙家莊鄉(xiāng)、陽村鄉(xiāng),分別設立趙家莊街道、陽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