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歧坪《康氏宗譜》記載,本宗系康叔后嗣,始祖居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以銅佛為記。明末清初,四川遭兵災(zāi),人口死亡過半,官府下令從湖廣向四川移民。本宗鼻祖康程星、康善星迫于官府的湖廣填川之勢,遠(yuǎn)涉千山萬水,從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遷到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歧坪鎮(zhèn)梁鳳山,擇地為業(yè),結(jié)茅而居,開地治田,勞耕苦讀,日漸興旺,迄今已三百多年。期間,程星六代單傳,第六代永吉公膝下二子,長子學(xué)魯之子典公遷至文林鄉(xiāng)康家河(新華村),次子思魯之子德公后嗣遷至漓江鎮(zhèn)利灘寺康家坪(利灘村)??凳霞易迳⒎毖?,子孫旺繼,至今已至第十六代。善星之后嗣遷至岳東鎮(zhèn)雙柏樹,沒有宗譜記載,支系無從考據(jù)。
蒼溪歧坪梁鳳山、文林康家河始祖世系:入川第一代,程星(國耀房系);第二代,元貞(程星房系);第三代,子慶(元貞房系);第四代,芝藩(子慶房系);第五代,思茂(芝藩房系);第六代,永吉(思茂房系);第七代,學(xué)魯(永吉房系);第八代,康典(學(xué)魯房系)。
漓江利灘寺世系:利灘寺康家坪康氏族譜在“文革”中遺失,先祖世系無從考據(jù),本次修譜是通過族中長者所敘述,參考康家河老譜之順序,從入川第九代起整理記載。第九代,長秀、同秀、萬秀(康德房系);第十代,文泰、文福(長秀房系),文全(同秀房系),文義、文仁、文學(xué)(萬秀房系)。
字輩:2010年重修廣元蒼溪歧坪《康氏宗譜》時,特擬定新字派二十字,從“澤”字派后起,必須得遵循使用,即:國家登泰昌,群英裕發(fā)祥,真誠獻(xiàn)清廉,洪福耀朝邦。
另外,湖廣填川時遷入蒼溪縣的還有一支康氏,即岳東鎮(zhèn)青茨埡云寨村金銀坎一帶的康姓。據(jù)傳,其先祖亦居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明末清初填川時遷徙至此,當(dāng)時是康鶴、康角、康龍、康虎、康禮兄弟五人入川,以銅佛為記,在五棵松下分支。其中康禮一支來到蒼溪縣岳東鎮(zhèn)青茨埡插占為業(yè),為該地的始遷祖,后生息繁衍,現(xiàn)已發(fā)展到第十三代。本宗所定字輩為十六世輩譜:“天子萬年、文武全才、本源秦蜀、世代昌明。”從始遷祖康禮下代開始使用,族人命名皆遵此順序。
本宗康姓始祖世系:始遷祖,康禮;一世,天祿、天爵;二世,子英;三世,萬舉;四世,年榮、年兆(萬舉房系);五世,文炳(年榮房系)、文舉(年兆房系);六世,武臣(文炳房系)、武興(文舉房系)、武發(fā)(文舉房系)、武典(房系不詳)。
我們通過查閱四川省廣元蒼溪岐坪《康氏宗譜》,發(fā)現(xiàn)該譜與四川省旺蒼縣、南江縣《康氏宗譜(合集)》有一定的橫向聯(lián)系,即兩譜所記載的遷徙時間、地點(diǎn)相同,其祖籍都是湖廣麻城孝感,均于明末清初“湖廣填川”移民時遷入四川廣元。本譜中三支遷入蒼溪縣,旺蒼、南江譜中第一支遷入旺蒼縣兩匯寺(今雙匯鎮(zhèn))?,F(xiàn)蒼溪、旺蒼兩縣均屬廣元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