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女同无线码|日韩无码人妻精品视频|国产美女久久久亚洲综合|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97精品在线免费视频观看|人妻无码诱惑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无码一区二区桃花岛|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色视蜜臀

欄目導(dǎo)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學(xué)術(shù)研究

康 氏 早 期 播 遷 研 究

瀏覽: 次 日期:2024-01-05

武王滅紂之后,罷兵西歸,回到鎬京。武王十三年(前1045年),開始西周初的第一次大分封,康叔封被封在陽翟康城(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三十五里,故夏少康之墟)。對于康叔封地,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犊嫡a》漢孔安國注:“命康叔之誥???,圻內(nèi)國名?!薄佰邇?nèi)”即畿內(nèi)。《禮記·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薄栋谆⑼ǖ抡摗ぞ煛罚骸熬熣撸沃^也?千里之邑號也。”都城周圍方千里的地方都叫畿內(nèi)。宋羅泌《路史·國名記》:“康叔故城在潁川?!睗}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唐李泰《括地志》:“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里?!鼻褰馈洞呵锏乩砜紝崱罚骸啊断骞ざ拍陚鳌?,吾聞衛(wèi)康叔,成王之徙如是。今按:康叔食采于康,后徙封衛(wèi)?!蔽覀兘Y(jié)合這些記載,再讀《白虎通德論·封公侯》“海內(nèi)之眾已盡得使之,不忍使親屬無短足之居,一人使封之,親親之義。以《尚書》封康叔居平安也?!笨党遣痪褪瞧桨仓貑??

按古代禮制,王室宗親或大臣得到封地后,除了要在封地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封地建立自己的宗廟,按東漢鄭玄的說法,就是“定其人神所處?!蔽髦艹跄辏瑹o論大小封建主,其所居住的封邑都必須有宗廟,因為宗廟是某一貴族支系存在的象征。按照“因生而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姓氏產(chǎn)生規(guī)律,一般情況下得到封邑就得到了自己的氏,因為受封的同時天子“命之氏”,是由天子敕命而得氏的?!妒酚洝り愂兰摇罚骸坝械轮?,必有美報。報之以土,謂封之以國,名以為之氏。諸侯之氏,則國名是也。”這就是康叔被封在康城因而得到康氏的根據(jù)。因此,康叔受封康城,使西周王室的姬姓有了一個重要的分支——康氏,這樣康氏這棵大樹就扎下了深根。

徙封殷商舊地,使康氏擴大了生存的版圖,為迅速展枝散葉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在襁褓,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在都城制造流言說:“公將不利于孺子(孺子:幼子,指成王)?!迸c武庚祿父一同發(fā)動叛亂,史稱“三監(jiān)之亂?!蔽涓摳副臼羌q王的兒子,周武王大分封時,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將他封在殷商舊地,以奉殷祀,并派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監(jiān)殷,合稱“三監(jiān)?!敝芄谐赏趺鼥|征,平定“三監(jiān)之亂。”《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于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歸政成王?!蔽渫跤谑晔卤烙阪€京,成王即位,周公攝政,四年之后將康叔徙封至殷商舊地,時間是前1042年。為什么康叔能掌管如此重要的地方?一是康叔在平定“三監(jiān)之亂”中立功,《史記·三王世家》中就記載:“康叔捍祿父之難”,因此才由康城徙封殷商舊地,建立衛(wèi)國。二是因康叔賢明而有德行,并且是武王的嫡親兄弟,《周書·康誥》漢孔安國注:“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遺民封康叔?!碧瓶追f達(dá)疏:“既伐叛人‘三監(jiān)’之管叔、蔡叔,以殷遺民國康叔為衛(wèi)侯。周公以王命戒之,作《康誥》、《酒誥》、《梓材》之書也。國康叔并以‘三監(jiān)’之地封之者,周公懲其數(shù)叛,故使賢母弟主之?!睂τ诳凳宓牡滦?,古代典籍中記載甚多?!妒酚洝と跏兰摇罚骸翱凳逵H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史記·三代世表·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上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魯、衛(wèi),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左傳·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三者(三者:周公、康叔、聃季)皆叔也,而有令德。”“令德”即美德,康叔受此大封,除親親之義外,主要是憑德行和功績。  

徙封衛(wèi)國,可看做康氏展枝散葉的開始。因為徙封之后,康叔的兒子,除了由其中的一位留守康城管理舊封地和宗祠外,其他的兒子和族人都要隨康叔到衛(wèi)地,幫助康叔加強對殷商舊地的統(tǒng)治。有人錯誤地認(rèn)為,康叔在康城只有四年的時間,徙封之后,原封地即被取消,四年時間,不足以形成一個姓氏,這完全是因不了解古代禮制造成的。清陳全《白虎通疏證·京師》引《尚書大傳》曰:“古者諸侯始受封,則有采地。百里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孫雖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弟賢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封之人。”犯罪被罷黜后采地尚不會被黜,況無罪者乎?

當(dāng)時的衛(wèi)國,在今河南省的北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方圓四百里,幅員相當(dāng)廣大。而康叔則居住在黃河、淇水之間,商朝的舊都殷墟,即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這么大的控制范圍,為康氏子弟的繁衍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我們曾在康氏網(wǎng)和《康氏文化》雜志上公開發(fā)表《先祖治衛(wèi)時期衍生出的姓氏—康氏的兄弟之姓 姓氏圖騰》一文,從各種姓氏研究專著和其它典籍中發(fā)現(xiàn)衍生出新的姓氏1150個,他們雖然已因氏而又氏變成了異姓,但畢竟還是康叔的后代。

西周初,康叔的后代有向極遠(yuǎn)的地方地方遷徙的,如遠(yuǎn)走朝鮮半島的東康。據(jù)大韓民國《信川康氏古今官爵》記載:“得姓始祖康侯,周武王弟謚康叔諱封之第二子也。《檀記》:‘周武王年己卯,隨箕子同至平壤?;咏▏?,設(shè)八條,篤儒術(shù),敦五倫而崇信義。公助成教化,多有勛勞王室。箕子嘉其盛德冠廷,偉績?nèi)f世,封關(guān)鼎大勛功臣,特以父謚康叔之康字賜姓,我東康氏自此始焉。公實施圣人君子之道,教民三綱五倫禮樂文物之方。膚敏賢士聞風(fēng)而來者如水就下,故世人稱教化圣師,哲成王朝追封牧使。’”關(guān)于箕子?xùn)|渡至朝鮮,中國古代典籍有很多記載?!渡袝?/span>·洪范》孔穎達(dá)疏:“《書》傳云:‘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即以朝鮮封之?;蛹仁苤苤?,不得無臣禮,故于十三祀求朝武王?!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芬灿涊d:“武王既克殷,訪于箕子,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同箕子一起去朝鮮的有朝歌大貴族鮮于、景如松、琴應(yīng)、南宮修、魯啟等,殷民從之者五千人。隨箕子?xùn)|渡到朝鮮的康侯,其地位應(yīng)該和監(jiān)殷的管叔、蔡叔、霍叔一樣,對箕子起一種監(jiān)督的作用。因為箕子也是殷商宗室子弟,是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康侯東渡到朝鮮后,子孫后代在朝鮮半島繁衍開來,朝鮮和韓國皆有其后裔。如今,僅韓國就有康氏二十多萬,分57個支派。韓國信川康氏敬奉的始祖是康虎景,中始祖為高麗門下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康之淵。信川康氏至今已繁衍一百多代。而且朝鮮和韓國的康氏,人才輩出,家族騰茂。金日成的母親就是朝鮮康氏,名康磐石。

西周初,康叔的子弟除了向東播遷以外,也有回遷到康叔出生地關(guān)中的。有確切文獻(xiàn)記載的是康季。1944年前后,在陜西岐山縣東北六十里周家橋程家村出土一康季鼒。鼒是一種口部稍微內(nèi)斂的大鼎??导军埳嫌秀懳脑唬骸巴跽Э导緦椬瘘??!币馑际侵芡鯙榭导咀鲗毝???导军埍话l(fā)現(xiàn)時,只余一殘片,殘片大約占全器的二十分之一,重18斤,那么全器重大約有360斤左右。著名學(xué)者、文物專家王獻(xiàn)唐先生認(rèn)為,作這只鼎的人既然是周天子,鼎又是這樣巨大,器主康季的地位必十分尊貴??导究赡苁侵芡醭那涫?,因在宗周為官,死后葬在關(guān)中,以此重器作陪葬。王先生還認(rèn)為,康季可能是康叔的幼子,也可能是某一代衛(wèi)國國君的幼子,僅據(jù)器上銘文難以判定。從銘文的字體上看,王先生認(rèn)為此器是周初的,最晚不會晚于康王、昭王時期。康季是支子身份,居于關(guān)中,子孫繁衍,會形成康氏新的分支。因為康季如果沒有從朝歌分離出去,死后是要歸葬祖塋的,也就是要葬在濬縣辛村衛(wèi)國貴族墓地。既然葬在關(guān)中,說明出現(xiàn)了新的分支。

西遷的康氏子弟,除康季之外,就是西周晚期衛(wèi)武公膝下子弟。武公名和,釐侯之子,康叔九世孫,衛(wèi)共伯之弟。共伯早死,武公繼共伯為衛(wèi)君。武公生活在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在位時。《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序:“《賓之初筵》,衛(wèi)武公刺時也。幽王荒廢,媟近小人,飲酒無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王既入而作是詩也。”鄭玄箋:“武公入者,入為王卿士。”《詩經(jīng)·大雅·抑》序:“《抑》,衛(wèi)武公刺厲王以自警也。”孔穎達(dá)疏引漢包咸曰:“衛(wèi)武公刺王室亦以自戒。行年九十有五,猶使臣日誦是詩而不離其側(cè)?!睋?jù)《周宗衛(wèi)世家康氏誌譜》記載,衛(wèi)武公右公子翿,遷居關(guān)中。傳至十六代康鼐時,徙于宋。傳至二十代康鵠時,隱居嵩山。殆傳至三十代康安順時,秦始皇在位,安順徙居下邳。

康氏在中原地區(qū)大范圍的繁衍播遷,又是伴隨著衛(wèi)國都城的遷移進(jìn)行的。衛(wèi)國最初都城在朝歌,朝歌作為衛(wèi)國都城,共歷384年,這384年穩(wěn)定的生存環(huán)境,為康氏的繁衍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衛(wèi)國,衛(wèi)懿公帶兵親征,兵敗,為國死難,朝歌失陷。懿公蒙難后,戴公申即位,收集遺民,在漕邑(今河南滑縣留固鄉(xiāng)白馬墻村)臨時安置,保存了衛(wèi)國一線國脈,史稱“廬于漕?!贝鞴谖灰荒旰笕ナ溃墓珷S繼位。文公繼位后,諸侯封衛(wèi)(封衛(wèi):重建衛(wèi)國),衛(wèi)國將都城由漕邑遷往楚丘(今河南浚縣與濮陽之間,滑縣東八里營鄉(xiāng)冢上村)。文公帶領(lǐng)臣民,經(jīng)過三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才使衛(wèi)國國力得以恢復(fù)。衛(wèi)成公鄭(前634——前600)在位時,為改變衛(wèi)國屢次被狄人、邢國侵?jǐn)_的局面,于前629年,將都城徙于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的顓頊城)。衛(wèi)國以帝丘為都城,持續(xù)了近400年。衛(wèi)元君在位時,秦攻下濮陽,以濮陽為東郡,衛(wèi)國被迫將都城遷于野王(今河南沁陽)。衛(wèi)國都城的屢次遷徙,使得康氏后世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生息繁衍,由黃河以北的淇縣、滑縣、??h、濮陽縣一帶逐步播遷到黃河以南。而從康氏早期播遷的足跡上,亦不難看出康氏早期播遷主要源于衛(wèi)都的遷移,當(dāng)然康氏子孫的活動區(qū)域此時期還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qū)。

云南威信康氏的始遷祖康陳印,是康元后代。秦始皇六年,衛(wèi)為秦所滅,康元率其子孫遷居河內(nèi)野王(今河南沁陽)。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滅魏,康元后代子孫遷居秦中(今陜西三源縣)。這一支系中有康伯可者,宋英宗時為太史,奉旨與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告老歸隱陜西西安府三源縣。生康琦、瑜、圮、璉、珞五子,因朝代更迭,天災(zāi)人禍,家道中落,后世子孫散居各地。

    秦末,康叔后代中有一支南遷至四川,這支康氏就是今湖北蘄春康氏的祖上。據(jù)湖北蘄春《康氏族譜》記載,蘄春康茂才家族,是康叔長子康伯的后代。秦始皇吞并六國,惟衛(wèi)在。秦二世時,衛(wèi)滅,因避秦亂,有武公之后名意者,遷于大散關(guān)之寶雞縣。漢末桓帝辛酉年,有承隱公為紹興府山陰令,見漢道不振,禁錮清議,喟然嘆曰:“王綱如此,吾豈貪微祿仕于亂邦,以辱先公康叔乎?”遂攜家并二子長曰洪,次曰詵,隱于湖廣襄陽府荊山之陽。安史之亂時,有元寶公鎮(zhèn)守西陲,與先傑公起兵抗擊安史叛軍,以軍功,元寶公授荊南節(jié)度使,先傑公授涼州刺史。南宋時,有康隨者,字應(yīng)功,為張浚部將,與張浚同守四川。張浚欲殺左武大夫曲端,捏造罪名,將曲端投進(jìn)監(jiān)獄。時隨公提點四川刑獄,浚囑隨公致端以死,隨公不從。張浚指使獄吏害死曲端。川中士大夫以曲端累立大功,無罪而死,莫不痛惜。隨公見曲端死于非罪,遂棄職隱于蘄州康司堡,是為康氏遷蘄始祖。

漢代,康叔的子孫在政壇上并沒有消失,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康嘉。康嘉是衛(wèi)靈公幼子公子郢的后代。公子郢字子男,他的后代即以子南為氏。公子郢生子南彌牟,子南彌牟生子南簡子,子南簡子后有子南固和子南勁。子南勁即衛(wèi)平侯。明陳士元《姓觹》:“《汲冢古文》謂衛(wèi)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彌牟,文子之父也。彌牟之后有子南固、子南勁。勁朝于魏,后惠成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漢封周后,為周子南君?!弊幽蟿偶次辉谇?43年。其后歷嗣君、懷君、元君、君角,子南氏一系已傳承了近300年。君角去世后,在野王一帶沒留下什么遺跡,但對他的下一代,古籍中是有確鑿記載的。漢劉向《古列女傳》卷四《貞順傳·衛(wèi)宗二順》記載,秦滅衛(wèi),封君角靈王世家,使奉先祀 。君角去世后,其嫡妻無子,而妃妾有子,繼承了家族事業(yè)。妃妾侍奉夫人,小心恭謹(jǐn)。夫人對妃妾說,你的兒子成了家主,你還像侍妾一樣侍奉我,叫我如何心安?我愿意搬到外面去住。妃妾和兒子都不答應(yīng),夫人得終天年。對此義行,劉向大加贊賞。但可惜的是,君角這位兒子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他已是康氏家族的第30世了。其后這一支系傳承線索在《史記》、《漢書》等史籍中較完整地傳承了下來。

元朔四年(前132年),漢武帝巡視郡國,求周苗裔,尋得衛(wèi)后嘉,封比張侯,以奉先祀。對此,《史記·周本紀(jì)》曰:“漢興九十余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祀?!?/span>

《漢書·外戚恩澤表》:“周子南君姬嘉,以周后,詔所褒侯,三千戶。元鼎四年十一月丁卯封,六年薨?!薄稘h書·外戚恩澤表》又曰:“封地在長社,當(dāng)時屬潁川郡(今臨汝縣北)?!边@是康叔后代在漢代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封國。

子南氏是康叔的后代,為什么不直接稱康嘉而稱姬嘉呢?這和古代禮制中的“尊二王,備三恪”有關(guān)。歷代王朝都要封前代王朝后裔爵位,以示尊重,亦顯示本朝的正統(tǒng)地位。給所封之人爵位、封邑、準(zhǔn)其建立宗廟,叫備三恪。因為尋找的是周后,所以就稱姬嘉了。周初封國中,衛(wèi)國是最后滅亡的,所以后代也最易于尋找。

周子南君封侯后,康叔的后代在漢朝有了一個地位不低的諸侯封國,為子孫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據(jù)《漢書·外戚恩澤表》,姬嘉為周子南君國第一代君主,元鼎四年(前113年)封,六年后去世。

二代,姬置,在位二十四年。

三代,姬當(dāng),始元四年襲爵,地節(jié)三年,因指使家奴殺死家丞,被處死。

三代,姬延年,姬當(dāng)?shù)?,姬?dāng)死后兩年,由延年襲爵。初元五年,改封承休侯,地位次于諸侯王。

四代,姬安,建昭三年襲爵。

五代,姬世,陽朔二年襲爵。

六世,姬黨,西漢永始二年(前15年)襲爵為承休侯,綏和元年晉封承休公,封地百里。

七世,姬常,新潮天鳳二年襲爵,建武二年(26年)漢光武帝改封姬常為周承休公,封地位于潁川郡。

八世,姬武,建武二年封姬武為衛(wèi)公,封國置相一人,掌縣令之職,封國在兗州東郡故城在今清豐縣南。

此后二百余年,衛(wèi)國仍存,但世系已不甚清晰。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司馬炎賜衛(wèi)公姬署之子駙馬都尉。泰始七年(271年)姬署去世。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發(fā)生了永嘉之亂,此時衛(wèi)侯尚存,但不知其姓名。晉成帝司馬衍(325-342年)在位,此時,衛(wèi)公尚存。東晉曾詔求衛(wèi)公之后,結(jié)果不詳。從姬嘉前113年受封到東晉成帝在位時,這一支系傳承了455年,接近20代。

世 系 列 表

爵位

謚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周子南君


姬嘉

前113年-前107年

周子南君


姬置

前107年-前87年

周子南君


姬當(dāng)

前83年-前67年

周子南君


姬延年

前65年-前44年

周承休侯

考侯

姬延年

前44年-前36年

周承休侯

質(zhì)侯

姬安

前36年-前23年

周承休侯

厘侯

姬世

前23年-前15年

周承休侯


姬黨

前15年-前8年

周承休公


姬黨

前8年-4年

鄭公


姬黨

4年-8年

章牟


姬黨

8年-14年

章牟公


姬常

14年-26年

周承休公


姬常

26年-29年

周承休公


姬武

29年-37年

衛(wèi)公


姬武

37年-?年

衛(wèi)公


姬署

?年-267年

衛(wèi)侯


姬署

267年-271年

衛(wèi)侯



?-永嘉之亂

衛(wèi)公



成帝

漢汲郡公東郡太守康超家族是東漢時興盛起來大家族。據(jù)《全唐文》卷344顏真卿撰《銀青光祿大夫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上柱國汲郡開國公康使君神道碑銘》,康希銑,字南金,其先出于周,武王同母少弟衛(wèi)康叔封之后。神道碑銘中還記載,康希銑祖上也是支子的身份,和其他興起于周代的康姓一樣,都是以封地康城得姓。這支康氏祖上周時作衛(wèi)國大夫。至漢有東郡太守康超,始居汲郡(今河南汲縣)。這支康氏,下傳五代,到康翼時,官蘭陵令、奮節(jié)將軍,隨晉元帝過江,為吳興郡丞,因居烏程(歷史上湖州地區(qū)一個舊縣名,民國時曾名吳興縣,縣域包括今吳興區(qū)大部及南潯區(qū)東部),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一書曾記其事。到陳代,有給事中、五兵尚書、山陰令康宗諤以官家居,子孫始居會稽,遂為會稽人。這是南遷江南康氏形成的一個重要支系。

從秦代開始,康氏子孫向西、向東繼續(xù)繁衍播遷,以致后來在陜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東平一帶的望族,并形成京兆、東平兩大郡望。以東平為郡望,繁衍于山東臨沂、費縣、汶上、平邑、郯城、泰安、日照、章丘、東平、惠民等縣市及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甘肅部分縣市的康氏族人,是衛(wèi)武公之子右公子翿的子孫,其中的康炳、康說、康凱若上溯的話,分別是得姓祖康叔的四十八代、四十九代、五十代子孫。三代人都仕于南朝梁,功績彪炳。特別是康凱,因功拜本郡太守,鄉(xiāng)里以為榮。子孫也功名不絕,從而形成了在康氏家族史上有巨大影響的東平支系。

   漢代康氏還有一重要宗支,即來自康居國的康姓人。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西域有三十六國,月氏、安息、康居是其中的大國??稻印熬嚅L安一萬二千里”,最盛時,據(jù)有今新疆北部和中亞部分地區(qū)。當(dāng)時漢朝聲威遠(yuǎn)播,西域三十六國莫不臣服。朝廷也在西域設(shè)立都護府,管理西域諸國?!读簳た到k傳》記載:漢,初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世子待詔于河西(今黃河以西的甘肅青海等地),因留為黔首,其后即以康為姓?!逼渲杏形墨I(xiàn)確切記載的是康居國質(zhì)子康乘和佛學(xué)東漸時一批來到中原地區(qū)的康居人。對于康乘,目前我們也只是知道他是康居王子,是來漢的質(zhì)子,其祖上和后裔傳承如何,至今不見有典籍記載,要了解其傳承情況,還需要挖掘史料,用心考證。其實,比康居王子康乘更早內(nèi)遷的康居人是康敬本的遠(yuǎn)祖。洛陽《千唐志齋》所載志石拓本、《唐代墓志匯編》咸亨年間015號志石:康敬本,字延宗,康居人。其先輩于元封(漢武帝年號,前110-104年)年間內(nèi)遷至張掖郡,遂在此定居。來自康居國的康姓人初期就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的黃河以西地區(qū)。1990年出土的《懸泉漢簡》簡11記載:“陽朔四年四月庚寅朔戊戌,送康居王質(zhì)子乘?!标査肥菨h成帝的年號,陽朔四年是前27年,康乘做質(zhì)子于漢比康敬本先祖內(nèi)遷晚了80多年,由此可見,康乘不是康居國康氏內(nèi)遷的第一人。

據(jù)《唐代墓志匯編》總章033號志石文字記載,康仰是康達(dá)十五代祖,東漢永平年間,以西華國質(zhì)子身份入侍,朝廷以其為并州刺史,后落籍洛陽。后家族累世為官??颠_(dá)曾祖父康勖,北齊時任上柱國。祖父康逵,北齊時任雁門關(guān)上儀同。父康洛,隋朝任許州通遠(yuǎn)府鷹擊郎將。

魏晉之際,逢隴右戰(zhàn)亂,河西康氏徙居藍(lán)田(今陜西藍(lán)田西),形成當(dāng)?shù)匾淮笸?,后漸向東南遷移。這支康姓中的康因做過前秦王苻堅的太子詹事,侍奉東宮。其子康穆初仕后秦,為河南尹,到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他帶領(lǐng)家族三千余家,遷湖北襄陽之峴南,朝廷專門為之設(shè)華山郡藍(lán)田縣(今湖北宜城縣),用以安置這批康氏族眾,并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龍、元撫相繼被推選為華山太守,孫康絢(元撫子)在南朝齊時為雍州刺史、西曹書佐、東宮直后、華山郡太守,入梁為南康王中兵參軍、輔國將軍、北兗州刺史、司州刺使、衛(wèi)尉卿。康穆一支遂世代顯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從康穆、康絢祖孫經(jīng)歷看,南北朝初年來自康居國康氏的南遷,規(guī)模是相當(dāng)龐大的,一次就遷徙了三千多家。

 除康因、康穆家族外,魏晉南北朝時代,康居國康氏內(nèi)遷的還有很多。

《唐代墓志匯編》貞觀年間0139號志石、《芒洛冢墓遺文第五編》記載:康婆,字季大,本是康國王的苗裔。其高祖康羅,西魏孝文帝時,舉國內(nèi)附,遷居洛陽。祖父康陁,北齊時官相府常侍。父康和,隋朝任定州薩寶,遷奉御。

《唐代墓志匯編》咸亨年間016號志石記載:康元敬,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推究其姓氏,來自吹律命氏,后其先輩居住在康居,是康居國畢萬的后代。因追隨魏孝文帝,于是遷居到鄴(今河北臨漳)。祖康樂,魏驃騎大將軍,又遷徐州諸軍事。父康仵相,北齊時任囗州摩訶大薩寶,不久又改授龍驤將軍。

《唐代墓志匯編》調(diào)露年間008號志石記載:康磨伽,其祖上發(fā)源于西海,因到內(nèi)地為官,遂內(nèi)遷至河南洛陽。曾祖康感,官涼州刺史。祖康延德,安西都護府果毅。

至隋唐時,康居國仍在,但已改稱康國,居住區(qū)域也和康居國不同?!杜f唐書》:“康國,漢康居之國也?!笨祰讼染訌堃雌钸B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一帶),后為匈奴擊敗,越過蔥嶺,遷居中亞,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稱“昭武九姓”,而康國為九姓之中心。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后歸附內(nèi)地,其中的康姓子孫逐漸在中原定居繁衍。據(jù)現(xiàn)存康居國和康國人的墓志看,播遷到內(nèi)地的康居國子孫,散布范圍極廣,但中心在長安和東都洛陽??祰宋镉写笫最I(lǐng)康艷典??灯G典的后裔康拂耽延曾任石城鎮(zhèn)將,康拂耽延有弟康地舍拔。后居六胡州的康待賓以及唐代將軍康洛、康磨伽、康留買等也都是康國人。康洛唐時任上柱國,康磨珈以軍功授游擊將軍、上柱國。如今洛陽市藝術(shù)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些屬于“昭武九姓”的人的墓志銘,來自康國的康敬本就是其中的一位?!犊稻幢灸怪尽罚骸翱稻尤艘病T鈨?nèi)遷,家張掖。酋率望重,播美河西?!笨稻雍秃髞淼目祰荚诮z綢之路上,子孫除保留尚武傳統(tǒng)外,還特別善于經(jīng)商?!杜f唐書·西戎傳》這樣描述“昭武九姓”人善于經(jīng)商的特性:“男子年二十,即遠(yuǎn)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往。”在唐代,經(jīng)商的“昭武九姓”胡人被稱為“興生胡”或“興胡”,唐代富商康廉就是康國人。康廉由商入官,玄宗時官安南都護,肅宗時官鴻臚卿。康居和康國人這種四處流徙的經(jīng)商生活也造成了他們的子孫向內(nèi)地播遷繁衍的機會。隋唐時期,來自康居國和康國的康姓是一個大發(fā)展的階段,不但人口增多,而且多富商顯宦。長安的延壽里、彰善里、日月里、陶化里、嘉善里、勝業(yè)坊、醴泉坊、利仁坊等街坊和洛陽的毓財里,當(dāng)時都是康氏聚居之地。如果沒有良好的生存條件,在長安和洛陽絕對不會聚居很多康姓人。

漢代王符《潛夫論·志姓氏》:“故有同祖而異姓,同姓而異祖,亦有錯雜?!惫糯丝谶w徙的原因是非常復(fù)雜的,而且有時候并沒有固定的方向。比如與康居國有關(guān)的康姓的遷徙,從現(xiàn)存史料看,既有從西域遷往內(nèi)地的,也有從內(nèi)地遷往西部的,這可能與絲綢之路有關(guān),也可能與康姓祖上本來就發(fā)祥于西部有關(guān)。由康居入內(nèi)地的前面已有不少例子,此處不再贅述。下面我們再看由內(nèi)地入康居再遷回內(nèi)地的例子:

《唐代墓志匯編·康智墓志》(公元694年):“本炎帝之苗裔,后有康叔,即其先也。自后枝葉分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謂也。其五代祖鳳,任潁川郡侯,青州刺史。祖仁基,陳寧遠(yuǎn)將軍。父玉,朝散大夫。智初為唐游擊將軍。長壽二年卒于長安日月里思順坊私第,年七十一?!薄犊抵悄怪尽芬彩杖搿度莆难a遺》第431頁。從墓志追述其五代祖看,其家族遷入中原已久,而且每代皆有朝廷官員。此君攜家?guī)Э谌腴L安后,居住在康居人聚居的思順坊。

《唐代墓志匯編·康續(xù)墓志》(公元679年):“河南人也。昔西周啟祚,康王承累圣之基;東晉失圖,康國跨全涼之地??叵绎w鏑,屯萬騎于金城;月滿塵驚,辟千營于沙塞。舉蔥巖而入款,寵駕侯王;受茅土而列封,葉傳枝胤。”從康續(xù)墓志上看,祖上得姓于西周立國之時,祖上是累代圣賢之后康叔。家族曾生活在康國,并且是馳騁疆場的將領(lǐng)。后歸款中原,受到極重的封賞,并且蔭及子孫。

《唐代墓志匯編·康暉墓志》(公元765年):“其先潁川人也,昔成王封康叔于衛(wèi),其后枝派因為氏焉。故前燕有歸義侯康遷,從此因官卜居,今為長安人也?!鼻把啵ü?37—370年),是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政權(quán),起自東北,先后以昌黎(今遼寧義縣)、大棘城(今義縣西北)、龍城(今遼寧朝陽)、薊縣(今北京市)、鄴(今河北臨漳)為都,控制區(qū)域曾“南至汝潁、東盡青齊。”康暉家族“以官卜居”,即在哪居官,家人就在哪居住,因為墓志中沒有說明居官之處,只能推斷一個大范圍,既有可能居于東北,也有可能居于中原,總之是從西域遷徙而來的。

《康叔卿妻墓志》(公元856年):“公諱叔卿,其先衛(wèi)人也?!?/span>

《唐代墓志匯編·康坎墓志》:“河南鞏縣人也。原夫吹律命氏,肇跡東周;因土分支,建旟西魏?!薄稘摲蛘摗ぶ拘帐稀罚骸按德啥ㄐ?,肇自軒轅;胙土命氏,傳之唐世,由來尚矣?!贝德啥ㄐ赵从谲庌@黃帝在位時,是中原地區(qū)才有的習(xí)俗。東周時代的中原康氏,有可能是康叔的后代。先居鞏縣,后因遷徙分支,到西魏,并建立軍功。

在康居國諸姓之中,不單有康姓人物自述祖宗根在中原地區(qū),其他姓氏也有相同的記載。

唐張說《安忠敬碑》:“軒轅帝孫,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國為姓?!边@已不是指某家某人,而是整個安息國人都根在中原。安忠敬是安息王子后代,是“昭武九姓”中人,說明“昭武九姓”中的安姓本來就根在中原。

《新唐書》卷七五《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漢末,遣世子高入朝,因居洛陽?!边@一條材料,可以和上一條材料互證。

總之,西域諸國臣民種姓問題是一個復(fù)雜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供答案的。這些墓志材料陸續(xù)公諸于世后,也引發(fā)了當(dāng)代研究者的諸多爭議。有些研究者認(rèn)為這些西域人稱自己根在中原是冒籍,是附會,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意改變自己的種族和姓氏的,這種說法是不能完全說服人的。因為這些人祖宗幾代身份都很貴重,完全沒有必要改變自己的種族和姓氏。還有些研究者認(rèn)為,“安史之亂”后,內(nèi)地人有一種仇恨來自西部、北部少數(shù)民族人的傾向,這些人不得不冒用別人的姓氏,以此對他們碑志的真實性采用了一概否定的態(tài)度,我們認(rèn)為這種一概否定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從現(xiàn)存史籍看,中原華夏民族與西域漠北兄弟民族的交往,從上古三代已經(jīng)開始,有《逸周書·商書·伊尹朝獻(xiàn)》等文獻(xiàn)記載為證?!兑葜軙ど虝ひ烈I(xiàn)》中記載,伊尹受商湯之命,制訂“四方獻(xiàn)令”,規(guī)定四周方國朝貢時應(yīng)獻(xiàn)之方物,這些方國涉及西域昆侖、狗國、鬼親等九國,北方崆峒、大夏、莎車、月氏、匈奴、樓煩等十三方國。到唐代,中原人與西域人交往經(jīng)歷已經(jīng)超過兩千年,唐王朝設(shè)置的安西、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直至蔥嶺以西,康居國中出現(xiàn)由中原地區(qū)遷居過去的人,有什么奇怪呢?復(fù)旦大學(xué)《現(xiàn)代人類學(xué)通訊》2011年第五卷刊載復(fù)旦大學(xué)現(xiàn)代人類學(xu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報告《新疆古代人群的來源:顱骨測量學(xué)和古DNA研究》稱:“通過對新疆古代人骨測量學(xué)研究和古DNA多態(tài)性研究都表明,新疆古代人群從青銅時代早期起,就是東西方混合群體,多元文明、多元文化和多種族群體聚居繁衍的基本格局在新疆一直延續(xù)至今?!笨茖W(xué)研究也證明史籍記載的準(zhǔn)確性。至少從夏末開始,中原地區(qū)的人已開始進(jìn)入新疆。到西周、東周、秦漢時代,如果有康叔的后代進(jìn)入新疆,難道會成為不可能的特例嗎?況且,康智、康續(xù)去世的時間距“安史之亂”發(fā)生還有60多年甚至近100年,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說他們因外部壓力而改變了自己的祖根和姓氏,不是太主觀了嗎?持這種說法的人能舉出古代典籍中的證據(jù)嗎?要知道,數(shù)典忘祖歷來為中國人所不齒,況且,從當(dāng)時的生存環(huán)境看,他們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也沒有改變自己種族和姓氏的必要。再者,唐代統(tǒng)治者起自關(guān)隴集團,本身就有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的基因。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府兵八柱國大將軍之一,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五世孫,祖居隴西成紀(jì)。李淵父為李昺,母獨孤毗羅是北周鮮卑貴族獨孤信之女。李淵皇后竇氏,北周大將竇毅之女,竇毅妻子是周武帝姊襄陽公主,姓宇文氏。唐太宗皇后為長孫氏,長孫氏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分支。唐朝國君祖上起自西部,且累世與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姻,王室本身就帶有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他們怎么會不分曲直地排斥來自西部的人呢?再說,朝廷對參與“安史之亂”并犯有嚴(yán)重罪行的人進(jìn)行懲戒和清理是一種必然的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特意針對哪一個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相反,由于李唐王朝興起于西部,本身具有少數(shù)民族基因,因此,唐朝禁軍中的很多將領(lǐng)都是少數(shù)民族,“安史之亂”后整個格局未變,建議持這種觀點的人仔細(xì)讀讀《舊唐書》和《新唐書》,就明白當(dāng)時的事實了??傊?,來自康居國和康國的康姓是康氏大家庭中十分重要的成員,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投入更多的精力進(jìn)行深入研究,而不是憑主觀好惡匆忙的提出各種結(jié)論。

佛學(xué)東漸也為康居和康國人播遷內(nèi)地提供了機會,因為康居和康國是佛學(xué)東漸的重要媒介,出現(xiàn)的名僧很多。從史料上看,最早來到中原傳播佛教的康居僧人是康巨和康孟祥。

康巨,東漢末年著名僧人,康居人。東漢靈帝、獻(xiàn)帝時來到中原,他在都城洛陽譯出《問地獄事經(jīng)》一卷。

康孟祥,東漢末年著名高僧,康居人。東漢靈帝、獻(xiàn)帝時,他在洛陽譯出《中本起經(jīng)》2卷,《修行本起經(jīng)》2卷。他譯出的佛經(jīng)曾受到著名高僧道安的高度稱贊。

康僧會,三國時期著名高僧,康居國人,世居天竺。本名會,皈依佛門后,取名僧會。康僧會于公元247年從交趾到吳都建業(yè),譯經(jīng)傳教。吳國為他修建的建初寺,是吳國的第一座佛寺。康僧會是佛、儒、道兼通的人,來到中原后弘揚佛法,廣結(jié)善緣。關(guān)于康僧會在吳國譯經(jīng)情況,梁代《高僧傳》卷一記載:“會于建初寺譯出眾經(jīng),所謂《阿難念彌》、《鏡面王》、《梵皇經(jīng)》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并妙得經(jīng)體,文義允正?!?/span>

康僧鎧,康居人,著名高僧。嘉平(魏齊王曹芳年號,公元249—254年)末年到魏都洛陽,譯出《在家出家菩薩戒經(jīng)》一卷,又翻譯出宣傳西方佛教凈土的《無量壽經(jīng)》二卷。

康僧淵,晉朝著名高僧,祖籍西域,生于長安,通曉漢語,誦大乘佛教經(jīng)典《放光般若經(jīng)》、《道行般若經(jīng)》。東晉成帝時,與高僧康法暢、支敏度等人渡江南下。初不為人所知,后與大臣殷浩、王導(dǎo)皆有交往。后于豫章(今南昌)城后數(shù)十里建佛寺,閑居研經(jīng)修煉。

總體說來,隋唐以前,康姓的分布還是以北方為主,且呈點狀分布,即河南、陜西、山東以及河西走廊一帶較多,其它地方較少。但從漢代開始,各種身份的康姓人物已經(jīng)逐漸向南、向東遷徙。至唐代康姓已經(jīng)播遷全國,散居在今河南、山東、陜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以及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康植等遷蜀

《三國志·蜀志》卷二十三《后主傳》建興五年條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氏、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詣受節(jié)度?!睆倪@處記載看,是一次集體遷徙入華。

 (作者:康鎮(zhèn)明)

永修县| 饶平县| 漳浦县| 昭觉县| 正安县| 布尔津县| 大悟县| 肇东市| 凤台县| 彭山县| 微博| 杭锦旗| 广汉市| 富民县| 彭阳县| 云霄县| 抚宁县| 宕昌县| 永嘉县| 鹤岗市| 正蓝旗| 桑日县| 定日县| 耿马| 阿勒泰市| 兴安盟| 松江区| 广昌县| 自贡市| 科尔| 孝感市| 长乐市| 宜宾市| 中牟县| 屏东县| 临泉县| 洛隆县| 肇东市| 江山市| 怀化市|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