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始置于秦,為九卿之一,掌守衛(wèi)宮殿門戶。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郎中令的屬官有負責議論的大夫;負責賓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謁者;供奉宮廷、等待受職的諸郎;以及期門、羽林等禁衛(wèi)軍。郎中令的職掌也比較復雜,職掌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主要職掌和其它職掌。主要職掌包括宿衛(wèi)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勸諫得失、郊祀掌三獻、拜諸侯王公宣讀策書。在主要職掌之外,郎中令還兼有其它一些職掌。其它職掌包括征討屯戍、以使者身份策免或策封官吏、參與皇帝的喪葬活動、典校圖書、薦舉賢良方正。在長達四百余年的兩漢歷史中,隨著政治形勢的發(fā)展,郎中令這一職官發(fā)生過一些變化:郎中令與皇帝的關(guān)系由親近而疏遠;后郎中令在禮儀方面的職掌逐漸加強。郎中令主要掌管宮殿門戶的官,實際權(quán)力較大。漢將軍李廣曾任郎中令,并在公元前121年,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擊匈奴。如東方朔曾任為中郎,就是郎中令的屬官。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光祿勛”,原名廢除。漢末建安十八年(213),又稱郎中令。曹魏時期又改稱光祿勛。南朝梁停用光祿勛,改稱光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