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2歲的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康用成在沙田圩打零工,被保長、甲長繩捆索綁抓去頂替別人當“壯丁”,在桂東縣城的關帝廟關了7天之后,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1921年5月出生于桂東縣西靖鄉(xiāng)第五保第六甲(今四都鎮(zhèn)雙溪村廟下組)的康用成,家庭十分貧困,田無一垅地無一分,靠租種有錢人的田地過日子。家中有兩兄弟,哥哥康用周1937年抽簽去當了兵,家中只剩下他與父親相依為命。 據他回憶,當時他被押送到桂東縣城的關帝廟關了7天后,又被送往資興坪石李家洞進行軍事訓練,過了3個月,他與一群年輕人乘坐火車經過許家洞、長沙,到了益陽,后被編入國民政府73軍77師229團第1營第1連馬克沁機槍連。 作為部隊的機槍手,行軍中,路程無論遠近,他都要扛著那笨重的馬克沁機槍。該機槍可單發(fā),也可連發(fā)射擊,射速一分鐘可以打出500發(fā)子彈,這種機槍打久了會發(fā)燙,要有冷水降溫后才能繼續(xù)打。 據了解,當時機槍手屬于上等兵,部隊每個月會發(fā)給他4元錢作為補貼,他講述著當時軍旅生活的艱辛:“衣服是春裝一套,冬裝一套,冬天另發(fā)一件棉衣,夏天另發(fā)一件襯衣。穿的是草鞋,要自己動手打,不像電視上看到的國民政府兵那樣有皮鞋穿。吃的是備戰(zhàn)的糙米,一天吃兩餐飯,每餐12兩,相當于現在的8兩。由于是糙米,淘洗中會丟失一些。打仗年代,部隊不許我們白天煮飯,因為白天燒火煮飯,炊煙裊裊會引來敵機轟炸,一般在拂曉前煮一餐,夜幕黑了再煮一餐,吃的菜大多是蘿卜、青菜,這些菜要向菜農購買,買菜中不許強買強賣。” “我親眼見過日本鬼子的殘忍,他們蹂躪中國人,活埋中國人,把剛學會走路的小孩拋向天空,然后用刺刀去挑刺??吹侥茄芰艿膱鼍埃艺嫦氚讶毡竟碜佣绯扇忉u。日本鬼子所到之處,猖獗得很,他們依仗轟炸機、毒氣、燃燒彈、重炮,在我國的土地上燒光、殺光、搶光,日本鬼子縱火焚燒益陽縣城就燒了幾天幾夜,我看到這些恨之入骨。”康用成向我們回憶起當時的戰(zhàn)爭情景,雖然過了半個多世紀,但仍然非常激動,在那個烽火狼煙起、河山半壁殘的動蕩年代,他們的所到之處都是在與日軍搏殺。 湖南的益陽、桃江、寧鄉(xiāng)、桃園縣、常德……這些地方留下了康用成戰(zhàn)斗過的痕跡,他已經記不得當時部隊在那些地方打過多少場仗,只是道出了與日軍在哪里遇上就在哪里打。在他經歷的眾多戰(zhàn)斗中,印象最深的是益陽之戰(zhàn)、常德之戰(zhàn)。 “戰(zhàn)場上日軍炮火密集,炮彈不斷在我們身邊爆炸,我毫無畏懼,懷著對日本鬼子的仇恨,用機槍橫掃,打得鬼子嗷嗷慘叫,打死多少鬼子沒法統計,戰(zhàn)場上一片廢墟,尸橫遍野。我還跟日本鬼子拼過刺刀,在槍林彈雨中,我多次負傷。”一邊說著,康老給我們看起了他因受傷現今依然變形的右手,身上還留有多處傷痕。他很慶幸的是活了下來,而他的四都鎮(zhèn)老鄉(xiāng)鐘德田、李名先、李名彪、郭番……都犧牲在抗日戰(zhàn)場上。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由于在戰(zhàn)場上負了傷,因此告別了部隊生活,回到了家鄉(xiāng)務農,又重新做普通老百姓?;氐郊亦l(xiāng),沒有人知道他參加過國民政府軍,在抗戰(zhàn)前線打過日本鬼子,生活中他也從不向人們談起當年九死一生的抗戰(zhàn)經歷。大家對他的過去并不知情,這一切,用他的話說是一種冷遇,但正是因了這種冷遇,恰好讓他免于卷入“文革”的政治斗爭中,少了挨批斗、游街的痛苦。 如今,94歲的康用成,7個孩子皆成家立業(yè),家中生活也越來越好。年老體邁的康老,希望社會給予抗戰(zhàn)老兵更多的關愛,同時也希望后人一定要牢記抗戰(zhàn)歷史,不忘國恥。 (轉載自《新華網-湖南頻道》)